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信息科学、认知心理学与美学的交融,催生了"审美认知"这一崭新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对于审美认知的研究集中在审美认知的加工机制、神经机制研究,及从专家(审美)与生手对审美对象的不同表现来推论大脑有关于审美信息加工特点,审美认知影响因素等方面。然而,国外虽已构建了一些模型,并探测到一些不同加工阶段及其对应的脑区,却未把伴随审美认知必然产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价值判断等在内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内,有关的审美材料也还限于图片视觉、简单的听觉和乐音刺激。  相似文献   

2.
当前,世界美学研究的科学化方向日益凸显,一方面,认知神经科学需要探索审美认知的机制;一方面,美学要面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知觉的内理。这两个学科的融合,使得今天的美学必然发生审美认知研究转向。但是,由于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力量和思维习惯,以及对科学的一种人文性偏见,使得这种"认知科学与美学"的研究还有待从思想层面上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心理学对求真和崇善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于审美的问题则关心不够。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其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审美心理的初步萌芽期、审美心理的初步形成期、审美心理的逐渐成熟期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期。国外关于审美认知发展阶段的两种理论及其对青少年审美认知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审美认知发展的三个倾向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题材到形式,从形式刺激到形式表现。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开创了一个“认知”时代。把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给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契机。而文学批评也对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认知语言学家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思维,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知图式,而认识作家、读者的认知思维,也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挖掘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关键所在。认知语言学使得文学批评从“形式”走向“认知”,也使得文学批评的四要素达到了空前的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5.
催眠术作为流行于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技术流派,一直在争论中前行。文章旨在梳理历史变革背景下,催眠术从实践到实证再到指导实践的发展历程。催眠术伴随时代变迁拥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立场:蒙昧的巫术时代,催眠是神秘的;传统认知科学时期,催眠在大脑解离性和社会认知性的争论中发展;而刚刚掀起浪潮的具身认知时期,催眠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未来呢?催眠理论正在朝着具身方向推进和整合,未来是实证研究跟进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道德发展的本质与条件以及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其局限性在于他忽视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过于重视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把握人的认知规律,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从细胞进化的角度揭示认知功能部位存在的自强化功能;根据不同阶段个体的认知特点建立认知模型,用自强化理论对相应的认知特点进行科学解释,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策略;对各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简要的概括比较,从而实现生物学、生命科学、认知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隐喻修辞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依据社会时代背景特征,从界面图标的功能与审美特征出发论证了视觉隐喻手段在界面图标设计过程中应用的必然性。使用符号学理论能指与所指的结构分析法为隐喻图标建立以类似性和临近性为动因的两类概念转移模型。揭示了视觉隐喻的本质特征,为建立人与机器之间的理想交互界面模式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9.
风景是主体对自然的情感认知的载体,其既是观看也是表达。我们唯有将其纳入到视觉机制和情感符号系统中才能发掘出其价值意义。而“风景诗学”作为20世纪最具有典范性的理论话语,是我们介入文化思想性考察的有效途径,这一诗学话语的理论生成和主体认知、视觉机制、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相关联,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主体对自然的审美判断。而本文的考镜源流,将辨析出这套理论话语产生的过程,这将有助于我们去理解风景诗学在当下生产的话语向度和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A+N"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原型理论、构式、隐喻、成分意义等。指出",A+N"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以及认知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到主观的基本规律,而隐喻则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隐喻具有突破语义限制的作用,其产生的结果可使"A+N"的意义固化,从而形成习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家大剧院、CCTV新大楼、上海世博会等新颖建筑设计理念的剖析及评价,阐明了外来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在全面认识和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同时,需要做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此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交流对我国发展新型建筑教育模式、培养未来新一代建筑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青年建筑师的类型分析,研究了青年建筑师多元的创作观念,提出今后中国在走向新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建筑师要解开形式本位的情结而创新,要注重依靠大自然条件和地方条件的建筑,要更多地注重技术问题,建筑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应为“弱势群体”效力。  相似文献   

13.
在复杂科学理论的背景下,分形美学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地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各类设计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由于分形具有无法言表的复杂性和新奇的表现形式所以难以理解,所以还未成为设计中的主流思想;同时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涉及的方面庞杂,所以将分形理论完整贯彻到设计中去困难重重,所以在我国鲜有成功的实例。本文正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分形理论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进行的一次理想化的尝试,探索分形理论在设计中的意义。(图1)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建筑能够通过建筑空间与相关主体自身背景的共鸣,给予相关主体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审美感受。在建筑审美中,个人的道德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承载的道德记忆最初来自于特定个体,但通过时间的积累沉淀,它最终会提升为一种集体道德记忆。建筑具有传承性特征,并且具有传承道德记忆的能力。人类的建筑审美活动高度依赖其自身的建筑道德记忆,承载道德记忆的建筑大都具有历史和道德教育作用。从道德记忆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建筑使建筑本身承载人类道德记忆的功能被严重弱化,甚至对建筑的道德记忆承载功能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当代建筑师既应该向人类的建筑道德记忆学习,也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有价值的建筑道德记忆。  相似文献   

15.
岭南的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有着重要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在科学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的浪潮中,岭南的建筑装饰雕塑艺术同样不可避免地经受着考验。因此,对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以及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的强烈冲击,建筑设计表现出一种追求形式极端的倾向:由功能理性、技术理性、经济理性转变为对建筑形式的极端追求。这种现象在中国出现并迅速生长,为此现代建筑创作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建筑创作呼唤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7.
当代建筑中,大量的自由形体创作作品几乎成等比数列增长,一些新名词不断涌现:参数化设计、数字模型、协同设计、集成信息模型、数控制造等。越来越复杂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设计思维的更新与数字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表现方法与手段,解放了建筑师对空间与形态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解释学是理解和解释“意义”的理论或哲学。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 ,对各种各样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活动的最主要方面 ,因而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建筑领域 ,随着对意义的普遍关注 ,“理解”和“解释”正日益受到重视并参与作品审美意义的生成 ,这不仅导致了当代建筑审美意义的多元取向 ,而且更主要的是导致了建筑审美活动中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凸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介绍建筑策划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并对其研究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其中也包括建筑策划对建筑业未来的发展和对建筑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建筑学教育与建筑设计市场、建筑师关系密切。文章在探讨建筑设计市场、建筑师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当今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