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般认为《太玄赋》是扬雄的作品。但在四大赋之后,扬雄已停止了赋的写作;《太玄赋》与扬雄思想不合,与《法言》、《太玄》文风、主旨不同;《太玄赋》不避汉讳而且论及骑马游仙,与汉代现实不合。《太玄赋》不是扬雄的作品。其作者有可能是杨泉。  相似文献   

2.
扬雄准<易>而作<太玄>,在历史上引发<太玄>研究之学.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唐王涯注<太玄>,引入王弼解<易>方法,<太玄>义理学张显.宋代的<太玄>研究极为兴盛,对宋学尤其是象数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明清两代,<太玄>研究转入低谷,但仍有值得关注的著作传世.现代的<太玄>研究更有兴起发展之势.<太玄>研究与传统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扬雄《太玄》把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分为思、福、祸三段,福居三段的中心地位,是《太玄》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在《太玄》中结合各种情况加以论述。文章分析了《莹》篇中关于福与祸、福与乐的关系问题,并与弗洛伊德以及康德有关思想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扬雄的身世及个性,分析他产生此类思想的根源。福与祸、福与乐的关系,是《太玄》思、福、祸三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专题论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扬雄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扬雄的文学批评具有独特的体系,它建立在易学之上而又有所发展。扬雄《太玄》与《周易》有联系,亦有区别。《周易》主张二要素论,《太玄》主张三要素论。《太玄》的三要素即天地人三要素,乃阴阳二要素加上作为批评主体的人。扬雄突出了人在文学批评中的主体作用,并用它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的模式,这是扬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而且在这一点上西方各国的文学批评家尚无人能与扬雄相比。扬雄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秉持发展的前进的立场,此可以概括为发展的批评观。扬雄的文学创作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批评范式:尽可能多地涉道。在《太玄》中,扬雄还建构了四组对偶范畴。  相似文献   

5.
扬雄是西汉有名的文学家与经学家。其文学追求与思想观念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早期以汉赋创作为主,后期逐渐转向经学与诸子学术研究,《太玄》、《法言》、《训纂》、《方言》代表了他后期多方面的学术才能与研究成就。扬雄由文学向经学的转变,不仅有时代与社会学术风尚的作用,还与本人个性心理有关。扬雄在中国文学史与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与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前汉末年的哲学家、语言文字家和文学家,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 扬雄其人“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非圣哲之书不好也”,且“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缴名当世”,通晓百家学术,“才通著书以百数”。“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太玄》的美学思想,学术界尚未见专文论述,偶有论扬雄美学思想的文章,而《太玄》  相似文献   

7.
汉代语言学家扬雄不惜耗费38年的功夫调查、研究方言口语,并在记载其研究成果的<方言>一书中用很多音同音近的借音字区分了各地方音的差别.文章对<方言>中被释词的全部用字进行了考查,考得借音字306个,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研究汉代方音的学者提供一些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8.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对唐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文学成就为唐人所肯定 ,其安贫好学、埋头著《太玄》的精神为唐人所称颂 ,其“征圣”、“宗经”的复古主张为唐代的古文运动所继承  相似文献   

9.
对于扬雄的《太玄》,一般都认为是借鉴和摸仿了《周易》。接触过《周易》的人较多。我们不妨通过与《周易》的比较人手,先对《太玄》作一些总的说明。司马光曾经说到: 《易》与《太玄》,大抵道同而法异。易画有二,曰阳曰阴;玄画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  相似文献   

10.
连珠成型于韩非,正式得名于扬雄,在<后汉书>中已取得文体地位,到陆机臻于完善.其文体特点融入骈文并为骈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扬雄准《易》而作《太玄》,在历史上引发《太玄》研究之学。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唐王涯注《太玄》,引入王弼解《易》方法,《太玄》义理学张显。宋代的《太玄》研究极为兴盛,对宋学尤其是象数性命之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明清两代,《太玄》研究转入低谷,但仍有值得关注的著作传世。现代的《太玄》研究更有兴起发展之势。《太玄》研究与传统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扬雄用喜好"雕虫篆刻"的"童子"拟喻喜好赋文学创作的人,其拟喻是对赋家身份的建构和价值评判。汪荣宝在《法言义疏》中认为童子的雕虫篆刻是费力甚多而实用性不强,故价值甚低的行为,扬雄用以拟喻赋文学创作,以表达他对赋文学价值的轻视和否定。汪荣宝的疏义对赋学界影响甚大。然而,汪荣宝对扬雄童子—壮夫论的释义在主要的方面并不正确,其释义对人们正确理解扬雄的童子—壮夫论产生了误导作用。本文认为,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应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童子对雕虫篆刻的喜好所导致的童子对文字书写之功利目的的远离,所生成的童子于文字书写中的游戏娱乐之心理必须给予重视,扬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他用经学式"壮夫"的极具价值否定了审美式"童子"的极无价值,用成圣的英雄观取代了大赋作家的英雄观,用为天下思想立法的宏大人生追求抹除了游戏式创作大赋的人生辉煌。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如此把赋家在汉代的特定身份和价值敞亮出来,为中国后来的赋家论提供了基本的问题意识,开启了用经学宰制赋文学的理论方向和道路,从文艺学的角度看,其赋家身份的经学建构导致了赋家身份之文学本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按照扬雄对“文质”关系探讨领域的不同,其美学思想内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创作大赋期间为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形式美的追逐;撰写《太玄》期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研究真与美的关系;写作《法言》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研究人格精神美和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治腐败、帝王荒淫是其转变之外因,对文学与美的关系的不懈探求是内因。  相似文献   

14.
《龟山集》四十二卷中多论及《春秋》,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李明复《春秋集义》、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程公说《春秋分记》等书称引杨时《春秋》说,其中多有不见《龟山集》及新近出版《全宋文》之《杨时集》者,乃杨时《春秋》佚说。杨时对宋世《春秋》学非常关注,其说与宋世学者渊源颇深。杨时对胡安国“元即仁”说和“夏时冠周月”说进行了最早的批评。杨时曾多向程颢请教问疑。杨时与程颐都重义理而轻训诂,但程颐明显将传统《春秋》学纳入到其理学体系,刘绚、胡安国也沿此路数推而广之,而杨时立论衍说却甚少见此以“天理”、“人欲”为范畴的程门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坛两位大家王安石和苏轼,他们对扬雄有着截然不同的接受态度:王安石对扬雄充满了景仰之情,对扬雄的事业及其文艺观予以充分肯定;苏轼则对扬雄持质疑态度,对扬雄的文艺观基本予以否定。与之相对应的是,王、苏二人对韩愈态度颇为接近,即认可韩愈的文学创作,却对韩愈之道论颇有微词。王、苏二人对扬、韩接受的异同,对二人文学创作及批评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郑玄易学     
张涛 《南都学坛》2000,20(1):7-11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心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爻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弊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白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扬雄与谶纬学说关系复杂纠葛,之所以如此,源于"谶、纬相同还是相异"的历代学术公案。重新清理"谶、纬论辩"的史料依据,就会发现这一公案的真实面相:争论双方只是立足点不同,其实结论一致,即"谶、纬"内容有异、名称互杂。以此为前提,扬雄与谶纬关系的梳理就会比较清晰,扬雄是"取纬驳谶",吸取《易纬》的宇宙生成理论、"数字生成次序"、"易数的方位排列"、"卦气说"等汉代学术资源,批驳"欺世罔俗"具有灾异性质的"谶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