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是在一定的社会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观念,按照德育程度进行分类,所形成的一种高等教育的德育观念。它是高等教育德育的总体质量和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必然受社会制约,就是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德育,培养人才。首先是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为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做出德育的贡献。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是通过高等教育德育自身的功能服从于、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德育首位是指它在智育、体育等各育的关系中属于首位,即德育所要解决的是…  相似文献   

2.
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育人。高等教育不仅要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永续发展原则论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学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遵循四项原则:(一)必须坚持文化属性。大学是文化单位,必须定位在文化之中,守护和创新人类文化,实施文化管理;(二)必须坚持教学为本。大学是教育机构,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中心任务,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三)必须坚持学术服务。大学是社会组织,必须通过服务社会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服务社会;(四)必须坚持自我主导。大学是独立个体,必须追求大学理想,延伸管理边界,促进大学经营。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来,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高校后勤服务、高校教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高等教育科学运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分类指导,分层次培养人才,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新农科建设和新工科建设融合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要求背景下,高等院校将诚信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果蔬功能评价与利用课程教学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路。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功能评价与利用课程是专业方向限修课程,从诚信教育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和诚信学习管理两个层面重点阐述诚信教育融入果蔬功能评价与利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考核成绩和调研结果表明,实施诚信教育融入果蔬功能评价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能显著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深化教学改革体现职教特色刘伟于英红隋延嵩职业学校的信誉和生命力在于培养人才的质量,而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自1989年以来,乳山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抓好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7.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民族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世纪以来,西南民族大学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获得优秀和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积极促进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相结合,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本文在全面回顾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十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民族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形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目标。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迎接这种挑战,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建设适应高校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具有独特的时 代价值。 高校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构建“协同共振”的育人理念,打造“师生互 动”的样板课堂,遵循“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等举措,系统推进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基础的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基础布鲁贝克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这个基本职能可以看出,人是高等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出发,揭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类学基础:由于人有缺陷且并未被定型,因此人具备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由于人有缺陷,但为生存需要适应文化了的生存环境,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三大功能。知识生产就是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知识传播就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知识应用就是直接为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当前,为社会服务对高等学校来说尤为重要。21世纪高等教育将面向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面对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必须“更加社会化”,以其所创造的高新知识和所培养的高智能人才,引导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大学不再处于社会的边缘,而是处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使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这种趋势成为现实,高等教育须具备这样几个…  相似文献   

12.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人才。为达到这一要求,必须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其德育、智育等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学工作的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高等教育的全局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大学教学改革以及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必须改革,改革必须实验 充分认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坚定地树立教学必须改革的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大学教学必须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呢? 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总是随着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而进行变革和发展的、万古不变的教育在历史上不曾有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是不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社会木身就是对旧社会实行根本变革的产物。在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确立以发展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确立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同时使学校的各级管理干部成为懂教育、有思想的治教治校专家。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的基本使命和作用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如何使高等教育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进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弘扬传统文化、重塑新的人文精神,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向普及化发展的三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人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办学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人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办学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一、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则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一种活动。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否则就会导致教育质量滑坡。这一点,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要求大学培养出更多基础宽厚、知识广博、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前提是必须始终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所高校学风、…  相似文献   

19.
辽宁工学院在祖国的怀抱里发展壮大的历史,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改革,改革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办学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工、特别是要依靠广大教师办好学校。  相似文献   

20.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在2008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文章中指出,高校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