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然而,受人地矛盾、农村劳动力过剩、商品率低下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需在小农经济下寻找发展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小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作用,探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个体小农经济和农业合作社经济的共同发展,其中农业生产合作社因其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应该领导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将来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做准备。运用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指导农业经济建设,反对两种倾向,即民粹主义倾向和资本主义倾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回顾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农业思想,对解决三农问题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运作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在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下,通过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日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达到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我国和日本发展农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这个角度探讨了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的反思与中国小农经济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经济的"存"与"亡"成为学术界和有关部门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基于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小农之间生产方式差异性的判断而形成小农经济消亡论。然而,执此类观点者忽视了农业现代化强势之下所引发的农业功能错位、农业经营主体不明、农业大规模经营失灵等问题,忽视了世界农业经济"小规模"经营回归趋势,由此形成对小农经济的认识误区。中国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认识:因自给自足及低劳动力成本而形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生产性),因蕴含农业生态性而促成多元化农业发展(生态性),因体现生命价值与人性而成为农民生计底线(生活性),因维持着乡土社会稳定而成为乡村文化载体(文化性)。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认识中国小农经济生命力所在是正确把握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困境及化解路径的前提,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小生产与大生产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演变有过深入的探讨。他们把二者放在一定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单纯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狭隘,论述了这二种农业生产方式并存的历史合理性。本文通过回顾政治经济学对农业生产方式的研究,来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制度的关系,并思考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认为"梯度农业发展"是一条可行的思路,即在现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根据区位优势、地理环境,有步骤的发展现代农业,同时保留小农经济,做好工商资本下乡的引导和规范工作,保留多种生产方式,进一步推进城市对农村、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反哺。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些同志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当前农村经济体制调整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为什么要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后的今天,为什么又要进行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什么关系等等。本文试对上述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一项重要政治经济任务  相似文献   

7.
小农经济转型是中国农业转型的核心内容。基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献,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小农经济是否过时?”“小农经济是否会长期存在?”“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阶段的小农不同于历史上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小农,小农经济也并未过时,只是需要随着时代变化和制度变迁而赋予新的内涵。受制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城乡转型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转型是有条件的,需要从农业本身和农业外部寻找动能来缓解人地关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更为系统的方案在于:一方面从制度、组织和技术等宏观层面联动设计,另一方面从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等微观方向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流通受阻 ,农民收益没有保障 ;农业比较效益低 ,高产穷县问题严重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脱节 ,利益流失严重 ;农业经营分散 ,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快。这些原因都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程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组织规模和带动能力、相关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 ,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他的有关论述成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限制,以及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失误。对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贡献及其失误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农经济。从农业本身来说,小农经济状态不利于现代农业目标的实现;就整个社会而言,小农经济状态不利于工农之间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从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业规模经营有两种形式,一是发展资本主义农场,一是实行合作化。恩格斯明确指出,必须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阐述了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具体途径,并在我国实现了合作化。邓小平提出了要从低水平集体化发展到高水平集体化,并强调集体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些同志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当前农村经济体制调整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为什么要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后的今天,为什么又要进行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当前农村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点:第一,中国是大国农业,大国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必须高度自给,绝大部分耕地只能用于种植大宗农产品;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农民转移进城实现城市化尚需时日,在最近20年,大多数农民家庭还需要农业收入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并具有合理性.中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必须建立在中国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这一前提之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课题。孙中山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的两位历史巨人,他们不仅对对世纪中国的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20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也颇多建树。孙中山主要于20世纪初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许多设想;邓小平主要在20世纪末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比较二者的农业经济思想,探寻其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对于我国农业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因此,‘…  相似文献   

16.
列宁关于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经历了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的战略转变。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合作制成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合作制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合作制在生产经营方面比共耕制具有优越性,实质是使农业朝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列宁的合作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取代农奴制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大农业取代传统农业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小农经济是落后反动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农业不代表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农业形态,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土地国有和社会化大生产;在政治取向上强调尊重小农私有观念与农民利益;在科学取向上强调农业小生产.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联合小土地生产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初期的必然农业形态.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在表述中主要通过与传统农业的比较、分析现代农业的实体特征以及产业组织三种描述性视角来理解发展现代农业。本文以小农经济效率演进视角,从生产效率、行为效率以及制度效率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科学配置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以农作物耕作制度、农业保护和农地制度的创新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选取作为山西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治理的长治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农业发展相关理论指导下,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对影响长治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耕地面积呈现正相关;农业生产总值与政府扶持力度及农业财政支出呈现正相关;从务农人数和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来看,二者呈现负相关;农业生产总值与科技投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小农经济与土地集散运动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的劳动,其基本特征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生产模式,不同语种、不同国度的农业民族都逃脱不了这种落后模式的支配。只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小农经济就会沿续下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