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魏志江  潘清 《学术月刊》2023,(12):160-172
从东部欧亚区域史的视角,研究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西夏和高丽以及西域地区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显示了辽朝世界秩序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这种以辽朝为主导的东部欧亚政治、经济的制度规范以及社会性文化的认同,与费正清教授的东亚“朝贡体系”理论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体现了辽朝建构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即以辽朝为世界秩序中心、以宗藩关系为基础、交邻体制并存的多元复合型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辽朝与宋朝、西夏和高丽以及内亚诸王朝的关系,即辽朝视野下所建构的世界秩序,也体现了包括辽朝在内的以多元一体为格局的中华民族对于塑造东部欧亚区域历史文明形态和推动世界秩序进程的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北宋、辽朝灭亡后,西夏与金朝关系密切。夏金初期的交往是明争暗斗,在一系列事件中,矛盾激化。后基于国内的改革与发展,夏金关系有所改善,使臣往来频繁。夏金关系友好的同时,还出现过三次破裂,导致两败俱伤,终被蒙古所灭。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在辽宋西夏金政权长期对峙的复杂环境下,尤其是在防御北方辽朝的过程中,黄河防线的军事建设被宋廷置于重要的地位加以对待。反映到现实中,这不仅在君臣的言论中多有彰显,也突出表现于北宋对黄河沿线驻军的高度重视及东流、北流治河方略的长期纷争、军事防线建设的持续开展之中。北宋王朝对黄河军事防御战略的贯彻与实施,虽是其“守内虚外”政策的一种产物,但客观上则对防御辽朝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西夏文草书辨识困难,俄藏Инв,No.2627《孝经传》迄今尚未获全文解读。本文首次对该书中的西夏文草书结字作了分析,探讨了西夏文草书中的"同符异用"、"一字多写"、"形似字"等问题。纠正了格林斯蒂德西夏文楷书转写中的错误,并对相关例句作了试译。文后附草书符号(左偏)100种。文章对复原久已亡佚的吕惠卿《孝经传》,对促进西夏文草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均 《兰州学刊》2012,(5):84-87
西夏文记录的两个"佛"字,一个是"■声、人(为)义"的形声字,一个是"伫留(于龛位)之人"的会意字,真正的字源与西夏人自编辞书提供的附会性用字解释判然有别。而这两个"佛"字所反映的西夏语词虽然源自汉语的"佛陀"一词,但是并非出自相同的借用轨迹,其间还透露出音节弱化的藏缅语共性来。  相似文献   

6.
了解西夏的法律与社会是我们研究中国十至十三世纪法律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从当时的两份文契切入,这两份文契的标的物均涉及"畜物"之内容,它们都应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调整社会生活之产物。该法典中规定了大量的关于"畜物"内容的条款。历史地考察西夏社会及民情,不难得出"畜物"对当时西夏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故"畜物"成为该律令调整的重要对象。因此,大篇幅规定调整"畜物"之西夏法律与西夏社会的基本是一致的。在讨论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7.
《圣威平夷歌》中所见西夏与克烈和亲事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诗歌《圣威平夷歌》描述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和战关系,是研究西夏民族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关于西夏与克烈部和亲事不见于汉籍史乘的记载,但可与波斯文文献的记载相印证,可以认定《圣威平夷歌》中的"亦延台"其实就是克烈部首领王罕之弟客列亦台,此人将幼女嫁给了西夏国王安全之子。其事发生的时间当在1209~1211年之间。  相似文献   

8.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西夏文明很快被历史长河所湮灭,然而在河西走廊的酒泉和张掖却神奇般地保存了对西夏“土主”的信仰,酒泉、张掖都建有西夏土主庙。酒泉、张掖对土主的信仰一直持续到建国后的“文革”前,成为河西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经过考证,可以确定西夏土主庙祭祀的是西夏齐国忠武王李彦宗。土主神像羊首人身,这是一个有趣而令人费解的问题,最接近实际的一种解释是西夏统治者是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西夏统治者用羌人最崇拜的图腾标志,把李彦宗神化了,企图透过他彰显本民族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辽朝(907~1125年)218年中,东北亚地区出现新的政治格局:辽朝、北宋、西夏、高丽和日本五个国家并存。前三者属于中国一方,高丽和日本各为一方,故拙文以“五国三方”称之。“五国三方”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个课题一直纠结、亲绕着笔者,但因功力所限,长期不能排解。深入探讨这个课题具有一定意义。它既是世界史、国际关系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史、民族史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对东北亚的现实和未来也有可以借鉴之处。笔者不避粗陋之嫌,拟就该课题进行宏观论述。缺点、错误不可避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期推动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榷场是历史发展到辽金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是禁榷和互市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历史产物。辽朝建国之前就设立了羊城榷场。在此之后,由于契丹辽朝对外交换的不断增加,于是分别设置了对北宋、高丽、女真、西夏、鞑靼诸部以及西域诸国的榷场。随着辽与诸国或诸部关系的变化,榷场也时闭时开,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辽代设立榷场不仅会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榷场所在地的军事地位和交通情况,也是其重要的考量对象,因而一般都会选址于军事重镇或交通便利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论西夏文     
西夏原是唐代羁縻州,用汉语写作,传世的是文书、奏议一类应答之作。西夏建元以后采取双语规范制度,用汉语和西夏语写作。西夏文主要是黑水城文献,还有一些碑刻、抄本等,散见于国内外图书馆。西夏文以实用为上,利为价值尺度,思想上释道儒三教并行,彼此地位起伏不定,行文亦韵亦散,并不讲究。西夏有专门的写作机构,作者主要是贵族阶层。西夏文中还有一些翻译文献和理论著作,但数量不多。尽管如此,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无论。  相似文献   

12.
《辽史》有三处史料集中记载辽朝属国事,在属国名称、数量上却有较大差别,当是由金元两代三位史官编纂所致。现代学者关于辽朝属国概念的界定,存有不同的问题。辽人对疆域的认识,为考察辽朝属国提供了新视角。境外为辽朝属国所居,乌古部是属国的典型代表,居住于辽朝境外、臣属于辽并向辽朝贡。以乌古与辽的关系为切入点,重新界定辽朝属国概念并考证出辽朝属国为17个。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对“西夏”似乎毫无所知。此后,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学者,在考察居庸关云台六体刻经时,发现了他们并不认识的西夏文字。他们通过时“西夏碑”的研究,知道居庸关刻石不识之字为西夏文字,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早期西夏学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其中也有一些错误和误解。本文对西方学者是何人、何时最先研究西夏的,西夏文字是什么时候、什么人“考定”的,所谓有人从12枚西夏钱中得识40个西夏字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方最早研究西夏的学者是英人伟烈,最早“考定”西夏文字的是我国学者张澍,所谓用12枚西夏钱币认出40个西夏字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4.
"西夏研究"是<宁夏社会科学>的特色栏目.通过对<宁夏社会科学>近3年发表的西夏类文章的梳理,使读者对该刊及"西夏研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今后更好地办好该栏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股研究西夏的热潮,我国青年学者也有一部分人从事这项工作,这当然是好事。研究西夏必然要接触一些史料,如果对史料不认真辨别,很可能出现差错,闹出笑话来。目前已经发现两种错误,一种是把“夏”当做西夏;①一种是把与西夏无关但冠名《西夏……》的著作当作撰述西夏的书籍。②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是出于疏忽。事实说明,即使对史料比较熟悉的人,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出错;对史料不熟的人,就更难免要鱼目混珠了。查阅西夏史料  相似文献   

16.
辽朝镇东关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东关是辽朝设在境内东南海疆的关防要塞和重要通商口岸,是辽朝通过海上通道维系东北亚腹地与中原内地政治、经济往来的唯一水上交通路线,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基本空白状态。当前有必要对其设立、功能及利用情况,作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同楼兰古代文明的神秘消失一样,西夏王国也是极短时间之内,从银川平原上倏然而逝.一个立国近两百年的王国,留给后人的是无数的千古难解之谜.西夏古国及其文明被披上了"神秘面纱",西夏研究被叹为"绝学".若不是西夏国的皇帝们在贺兰山麓留下他们的坟墓,我们甚至难以相信银川平原上有个西夏国.  相似文献   

18.
自"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辽弭兵修好近一百二十年.然而,到宋徽宗宣和年间,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遂与金朝订立"海上之盟".迨至辽朝灭亡,宋、金两国交恶,进而导致后来"靖康之变"的发生.而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宋徽宗赵佶的个人因素,毫无疑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宋徽宗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能直接导致北宋政权的崩溃,但是其本人对于宋朝的灭亡仍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崔红芬 《兰州学刊》2009,(2):1-4,10
佛教兴盛,佛经传播至关重要。西夏佛经的翻译、刊印抄写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佛经需求量的增加和佛教僧侣的印经活动极大推动了西夏造纸和印刷业的进步。文章主要对俄藏西夏文佛经的用纸、佛经刊印与抄写、佛经的装帧等情况作一简要论述。负责书籍雕刻刊印的机构刻字司是西夏一个政府机构,既负责刊印世俗文献,也负责刊印佛教典籍,印刷地点主要设在规模较大的寺院里,由寺院完成具体印刷工作。  相似文献   

20.
建设大银川: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上古城,曾为西夏帝畿。西夏都城兴庆府故址即今银川老城,在银川及其周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在西夏古都的研究中,我们针对银川市的这一历史特点,提出"西夏古都,塞上江南,回族首府"的规划原则,我们设想在建设大银川中应充分发挥文化遗存和众多文物古迹的作用。以大银川为轴心,形成一个黄河、大漠和边塞文化等具有规模特色的旅游景区,这就使银川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与山川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构成特色文化旅游带动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大银川的宏伟气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