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其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游戏论"(Sparachspiel)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一理论注重"自然描述",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因而成为他后期哲学思想的灵魂."语言游戏论"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生活形式"、"遵守规则"、"家族相似性"等密切相关.研究语言游戏论,不仅对于深刻把握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真实内涵与实践价值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应用语言学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与词典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主要成分——语言游戏说、用法意义说和家族相似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对现代词典释义的指导意义,并给出了具体的词典释义实例.最后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游戏被认为是一个足以改变时代观念的革命性概念.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这一核心概念同"家族相似性"、"生活形式"、"遵守规则"等重要概念紧密相关.围绕"语言游戏说"开展更加系统深入的探讨,必将有力地推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文学文本的理解上,"读者至上论"和接近"作者原意"论都存在缺陷.要解决文本理解中的困扰,准确把握文学文本的"真意",就必须理清读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成长于五四时期的一代学者,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学接受使郑振铎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并提出了"血与泪"的文学主张,也使他认识到文学的情感、表现的审美特性以及人类文学的相通性,从而形成了"文学统一观".由此,他不仅积极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并在<文学大纲>中率先提出在中国实践世界文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社会预测的相似性原理是指一种在事物的个性之中寻求共性即相似性,并用之于类推社会事物未来前景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存在,是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预测活动基础。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在特定的层次上总会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而依据这些相似性,就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测。但是我们在确认这一原理之前,必须考察和论证两个前提:一是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之间是否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二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能否用于社会预测?此外还要考证,相似类推的内在机理以及相似预测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近年来围绕着视觉经验变化和社会奇观化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争论,并逐步形成了以"奇观电影"、"景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等概念为核心的一系列学术话语,共同构成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不过,这些不同家族成员之间在语义内涵、研究视角、价值取向、理论范式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从多种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来理解当代社会的奇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哲学是理解哈特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哈特的法哲学思想有着若干思想会聚.本文主要运用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家族相似"和"生活形式",阐发了哈特法律理论背后深刻的哲学基础,揭示了哈特为反对法学中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所作出的智性努力,为更好地把握哈特的法哲学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论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学家;他的哲学中的基本范畴如"世界图景"、"生活形式"、"家族相似"等既是哲学范畴,同时也是文化范畴。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重要内容在于:在对"世界图景"的基础性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特别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的思想;在对"生活形式"一致性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普遍性的思想;在对现代人和原始人区别的比较中包含着文化特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小小说是在以自身的变化记录着文学的生态,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文化阅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特殊社会转型期,通俗文学以及通俗化文学期刊被读者和市场接受的结果."小小说现象"无疑具有大众文化的符码特征,虽然与精英文化的性质各异,然而它们也在被逐步整合进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以往的传统观念形态必须发生一定的转变,才能让各种挑战变成文学在涅槃中再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