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进行了再次梳理与审视,认为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的建构式改编加强了原作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解构式改编是当下"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引起诸多争议的主要原因,重构式改编则充分深化了影视改编的创新意义.影视创作者应充分认识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特殊规律,合理地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红色经典"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围绕"红色经典"的命名和改编,官方、商家、学界和民间角度各异、深浅不一地介入纷争,最终"红色经典"成为一个文化事件,而对"红色经典"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是这次文化事件的核心问题.回到当时的语境里分析"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读出这些作品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典"味道."红色经典"是关于革命历史的文学经典,它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红色"的限定和引号的使用是对这批作品经典地位审慎的诠释."红色经典"仍会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作为代表性的作品见证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云.官方、商家、学者、民众等可以各取所需,各自保留对"红色经典"含义的特殊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视“红色经典”的改编已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传播学视域出发,一方面,作为社会组织的媒介机构希望将“红色经典”改编为政治宣传的教化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媒介机构则企图通过改编“红色经典”以赢取最大的市场利润。于是,“红色经典”改编陷入了既非“经典”,也不“红色”的尴尬境地,其传播效果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针对这一现状,媒介机构首先应该承接“红色”传统;其次,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生产出真正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红色经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林海雪原>是"十七年"时期出现的十余部"红色经典"小说中,唯一最终被改编为"革命样板戏,,的作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部小说具有与其他"红色经典"相异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的政治化语境.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9.
"红色经典"中的红色更多地与特定历史语境关系深密,而经典一词则须观照本文美学的各项指标,经典决定了红色的特定质素,而红色也因其特殊称谓及其负载的意识形态信息宰制着经典的生产空间.只有在"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理论视角下考察"红色经典"的命名,才能在学理层面上廓清"红色经典"的经典性品质及其经典化线路.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电子媒介时代,影视投资商和制片人在进行电视剧投资的时候,青睐名著,尤其是"红色经典"名著的改编,市场策略是影视投资商和制片人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中原因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资源匮乏,瞄准"红色经典"原著的改编;二是改编名著,看好其巨大的受众群体;三是借名扬名,可以降低市场投资风险;四是在市场运作中具有很大的商业炒作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并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本文从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微观层面的学校和家庭因素,探析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提出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净化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教育内容、加强校园管理、健全家庭结构、加强家长道德教育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杜文晓 《南都学坛》2012,32(6):67-70
最近几年来中国80后文学匆匆地进入到越南,它们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但越南文学批评界的态度却很冷淡,同时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对越南年轻人心理生活和审美爱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80后文学作品进入越南的数量比有艺术质量的文学作品进入越南的数量要多,这让不少人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传播的视觉性特征是一种当代性的表现。近年来,原生态文化成为当代一种活跃的文化现象,在传播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性特征常常使人沉醉于其中。原生态文化的这种视觉特征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影像元素,这种元素和当代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电视传播所需要的特征是极为吻合的,通过电视,将原生态文化的这种影像特征进一步地突出,因而更加具有传播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对海洋地缘关系的倚重不断加深,海上安全对当代中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借用SWOT分析工具,阐明当代中国海上安全维护方面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面对的机遇和威胁。通过SO、ST、WO和WT分析,指出当代中国维护海上安全的战略对策分别应是建立海上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强大的具有远洋能力的蓝水海军,开展海上安全合作和新理念的倡导。  相似文献   

15.
影像艺术自1839年诞生以来,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架上展览及纸媒传播,这一形式至20世纪末都未有太大改变.但21世纪以来,架上展览、纸媒传播的作用逐渐降低,而新媒体多渠道传播的效能日益显著,并逐渐成为影像作品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新媒体传播的效能与特质,分析其受众特征、信息传导模式、信息传播后效等,并结合影像作品介于新媒体载体后的自我进化现象,试分析两者的相互纠缠与影响,研究当代影像作品在新媒体媒介中的传播策略.并结合疫情以来的新动态,对今后影像作品的传播作出相应预判.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符号文本,"中国风"歌曲在近年乐坛上盛行不衰,并成为当代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复古表意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歌词表意结构在时间和人称关系自由转换的优势,用穿越方式,将古典性别符号和当代人的情感糅合在一起重新编码。由此表现了当代人面对情感压力,性别诉求回归古典审美倾向,并重新肯定了保守的女性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80"后写作声名鹊起,震惊文坛,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很大的反响,成为当代中国转型期语境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将之纳入审美文化视野中,探讨"80"后写作的内在审美取向及生成因子甚有必要,本文认为:对苍凉青春的诗性书写表现的悲情之美,反映了这一群体普遍的焦虑、迷惘、忧愁的心态;"陌生化"语言组织的文字盛宴呈现的奇幻之美,体现了他们内心拒斥历史--文化传统、渴望自由、个性表达的诉求;对社会现实、教育体制等的反讽叙事彰显的否定之美,凸现了他们对社会秩序、成人规则的反叛.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承担着走向世界的使命。然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几年却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很多批判。他依据“世界文学的标准”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不属于世界文学。他的批判引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讨论,这是值得中国文学进行反思的。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体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今后应如何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培养我国高端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显露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总体表现在学术水平下降、创新愿望不足等.通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对生源质量、培养过程、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