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审美泛化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初步解构,并进一步构建了审美泛化全息运动模型。审美泛化正是通过这样的运动过程,才把艺术与生活的运动关系完整的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学科当作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建立起了学科的组织层次系统、学科的生物圈系统、学科圈的反馈系统等三个生态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生态环境和学科主体间性的问题,指出了学科之间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的成长机制,最后,还在生态视野下对学科生态系统平衡进行了定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美学的知识求美导致了西方传统美学面对失去精神家园的尴尬。生命美学对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就是对以上情况反思的必然结果。生命美学有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审美价值向生命主体回归是美的本质 ,美是生命自由体现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黑格尔的审美本质论进行了分析,指出黑格尔采取反证法的方式证明审美不是实践的欲望关系,不是情感活动,不是意志活动。审美的本质是认识。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由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黑格尔这一美学命题的内在矛盾性,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一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伯飞  常新 《人文杂志》2001,(2):105-109
电子艺术的兴起是20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尤为令人震撼的是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技术挺进人类艺术领域.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事实上也是美学本身的当代转型的根本契机,本文对这种转型作一些理性分析,以期使大家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型.  相似文献   
7.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信息传递越来越频繁,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两股不同的文化潮流-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本土文化保守主义,这两股潮流都有不利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应是多元化、相互对话和相互融合.本文拟从文化的产生方面出发,结合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说对多元文化共存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对此许多人提出了种种用科技方法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但其实践结果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目的。出于对人类生存前景的忧虑,本文试图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关系,通过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从而能够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使我国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对环境破坏的覆辙。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美学分属于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系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精神.本文以文化的价值悖论和美学发展中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运动为基点,分析中西方美学的价值精神、思维模式和历史发展,指出中西方美学的发展在于其价值精神的互补与交融,进而实现中西方审美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从“道”的特点出发 ,论述了庄子之所以推崇“体道”这种以整体直觉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方式的原因 ,并从体道的基本条件、体道的具体方式等方面阐明只有通过这种超片面经验感性和超有限理性的整体直觉的认知方式才能达到物我两忘 ,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