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新 《船山学刊》2019,(6):82-87
明初学术略承元旧,四书五经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永乐时期所修《五经四书大全》成为明王朝经学的定则,科举也以此为据。顾炎武批评经学这一转型,认为"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张载开创的关学一直具有重视四书五经的传统,《关学编》所载明代关学学者,绝大多数以经学名世。三原学派的开创者王恕、王承裕及后继者马理、韩邦奇皆有经学著作传世,他们解经不盲从,主张以心证经、以心考经,对传统解经方式时有质疑与批判。这种解经方式打破明代泥古的解经传统,具有鲜明的关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明清理学与文学的论争主要基于世道人心与文学表达方式能否实现“传道”的功能以及传道应该借助的途径和手段。明代关中士人,诸如李梦阳和康海等人尽管以诗文见长,但都是在理学环境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士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传统持有相同观点。清初关中士人基于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遗民情结,他们出于对世道人心的焦虑,大都对文学中非理学的成分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3.
4.
5.
论网络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伯飞  常新 《人文杂志》2001,(2):105-109
电子艺术的兴起是20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尤为令人震撼的是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技术挺进人类艺术领域.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事实上也是美学本身的当代转型的根本契机,本文对这种转型作一些理性分析,以期使大家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型.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科技人才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省经济发展速度和目标,从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利用回归系统经济预测模型,对四川省2005-2010年科技人才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科技人才使用效益和预测结果的可行性,最终得出了四川省科技人才队伍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结论,但仍存在科技人才增速缓慢,相对数量较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士大夫对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总结,他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理学,集中对曾经左右他们的文化进行批判,这一过程从地域上讲是各种学术流派进行交流、融合的过程。作为重要地域文化的关学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影响了一大批士人,推动了关学与其他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对此许多人提出了种种用科技方法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但其实践结果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目的。出于对人类生存前景的忧虑,本文试图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关系,通过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从而能够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使我国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对环境破坏的覆辙。  相似文献   
9.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信息传递越来越频繁,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两股不同的文化潮流-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本土文化保守主义,这两股潮流都有不利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应是多元化、相互对话和相互融合.本文拟从文化的产生方面出发,结合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说对多元文化共存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理性直觉是儒家体道的不二法门,它基于天道与人心同一、人心能够体道的原则。儒家主张向内直觉体验。这种理性直觉与佛道强调空寂的直觉体验有着本质的区别。李二曲道德哲学所提出的"静坐"与"澄源"的工夫论主张"动"、"静"相宜,强调道德主体通过静默返照的修养工夫使心体之本然朗现,进而达到天理流行、浑然与物同体的精神境界。这种理性的直觉同时使二曲的道德形而上与审美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