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一位非常用心的诗人。她将诗歌的整体生存用灵动的个体生命去展现,将历史生存状态 用灵性的青春诗意去再现。这种精神特质,不仅是舒婷诗歌价值的体现,更是当下诗歌创作迷途中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
舒婷诗歌中渗透着西方基督教的文化精神,这表现在她对理想主义精神的执着追求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宿命般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于"爱"作为现实人生需要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双重关注。由于本质上是"无神论者",舒婷在"宽恕"等基督教的重要命题上又显示出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异质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舒婷诗歌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婷的诗歌蕴含着浓重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于她对坚守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秉赋、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男性品格,如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昂藏于世、不甘沉沦等阳刚内涵的表现与肯定;体现于她对男性中心社会给予的女性规范的自觉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给予的女性性别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趋同与反顾。  相似文献   

4.
舒婷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不仅标志着“人”的复归和“女性”的觉醒 ,同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她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女性书写 ,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诗歌的发端  相似文献   

5.
口语叙事的纯朴美、含蓄蕴藉的弹性美、节奏鲜明的音乐美和隽永深刻的思辩美是舒婷诗歌语言的主要审美特征。在诗人们纷纷于传统与现代的围困中进行语言实验与改革之时 ,研究舒婷诗歌语言的审美风范和个性姿态 ,对当下诗歌创作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德岗 《南都学坛》2008,28(4):91-92
在构成诗歌的诸要素中,意象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对舒婷诗歌的解读,我们发现花朵、树、星月、黄昏、船、帆等这些优美的物象是舒婷笔下常用的意象符号。她惯用这些意象符号有四方面原因:一是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二是与诗歌主题密切相关;三是与诗人女性特点密切相关;四是与诗歌的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舒婷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基本属于浪漫主义范畴,90年代的诗歌则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表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反讽犹有余温,充满表意的焦虑和快乐;舒婷契合由躯体向语词转换趋势的女性主义诗学,对后来者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朦胧派”诗歌创作阵营中的重要一员,舒婷的出现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开启了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她的创作,第一次将柔婉而饱含着深情的女性笔触伸入到沙化已久的诗歌领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本文结合文本的分析,阐释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的内质及其对现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是当代诗歌发展历程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文革后中国新文学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朦胧诗群中,舒婷无疑具有审美典范的意义.其诗作具有共同人性审美趋向的丰厚内涵,体现了人本主义哲理、女性主义意识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艺术融合,从而进入了中国诗歌的经典行列.  相似文献   

10.
从诗歌思想与诗歌张力方面比较了朦胧派诗人舒婷、美国后现代主义诗人E.E.肯明斯诗歌创作的相似点。两位诗人引 领时代潮流,肩负时代重任,圆满展现了诗歌的独特价值,完成了诗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舒婷诗歌的理想主义内涵及相对精致的形式与俗化倾向及极度散文化 ,构成中国当代诗歌的两极 ,代表两种发展方向的选择。舒婷以超越困境、诗意化境界、乐观态度为基本特征的理想主义内涵 ,以重视韵律及语言锤炼为特征的文体形式精致化 ,更有可能代表中国诗歌的合理方向。过分俗化、丑化以及毫无限度的散文化 ,并不符合诗歌文体的历史、心理与逻辑定位 ,也不利于诗歌充分发挥文体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2.
就精神气质和写作意识而言,在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时期的女性诗歌写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清澈的光明意识,并以此和同一时期的男性诗歌相区别。针对舒婷的光明意识,新一代女性诗人翟永明针锋相对地提出黑夜意识加以颠覆。新的一代女诗人在意识上和写作的技艺上都有别于前一阶段的诗人。在上一代女诗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她们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意识从中外诗歌中合成养分,不断在写作实践中锤炼和提高自己的诗艺,把女性诗歌推进到了扎实而富有成果的新阶段。池凌云诗歌中的黑暗意识与1980一代女性诗歌中的黑暗意识有某种渊源,而又经诗人以新的自我意识、生命智慧和诗歌技艺加以改造,从而和存在构成了一种新的对应关系,也为女性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舒婷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是朦脆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许多诗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1985年以后,舒婷将创作精力转到散文领域,主要以散文引人注目。比较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可以发现二者都带着鲜明的女性特征,展现了女性本真的情怀。但她的诗歌和散文在风格上却差别很大。她的诗歌是忧伤、深沉、脱俗的;是充满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的;并表现出执着坚韧的追求。她的散文则是现实主义的;是欢乐、平和、从容的:是顽皮、诙谐、幽默的。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继承中华民族诗学传统,把诗歌的社会功能归结为陶冶精神、培养文化人格,对题材没有苛求,与“写中心”的观念有天渊之别。梁启超主张“诗界革命”“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实际是主张发扬中国传统风格的优势,而在精神方面要有个追上时代的发展、梁启超肯定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的成就,并非说黄氏已完成了“诗界革命”。要真正了解梁启超诗学观念,就要从不强诗歌作附庸开始。  相似文献   

15.
胸中浩然笔下绝尘─—论山谷诗的诗歌精神刘靖渊诗歌精神是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是主体精神境界、思想观念、气质修养在作品中的辐射与显现。它直接影响诗歌的境界高低及风格特征。宋人写诗讲究“气格”,即是对诗歌精神的关注。黄庭坚于此,尤其重视。在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精神人格和自我人格、生命人格和文化人格六个方面讨论了李白诗歌中的独立人格形象,并认为人格在李白诗歌中是统一的、复合的·具有内在性、整体性的特点,他以理想为导向,以现实为契机,以精神为制动,以自我为张力,以生命为指归,以文化为血脉,人格形象高出众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华文化以仁为核心的根本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精神。同时,中华文化又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社会风习和文学创作等方面被中国古典诗歌“诗化”,体现出乐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英诗歌中水和风的自然意象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是其标志特征;西方诗歌同样异彩纷呈,形象生动。虽然中西方诗歌的传统和创作背景存在差异,意象理论也是同中有异,但是无论中西,诗歌中的意象都指心与物的融合,是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本文在分析了中西美学和诗学对意象的定义和分类后,选取了中英诗歌中重叠较多的水和风这两个自然意象进行对比,考察相同的自然意象在中英诗歌中的不同呈现和不同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中英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发挥北京大学诗歌研究和创作的优势,促进学术和文化发展,让诗歌更深地介入民族精神的提升,北大中文系筹建北京大学诗歌中心。北京大学诗歌中心成立大会于6月19日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