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青少年感恩观念培育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文化传承方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实现感恩的文化传承;完成传统感恩观念的当代转向,以传统文化滋养感恩。环境熏染方面:积极拓展感恩载体,凸显感恩创新性;定期举行感恩仪式,凸显感恩神圣性;切实完善感恩制度,凸显感恩规范性。榜样示范方面:选拔感恩榜样要做到示范好、引领强;培养感恩榜样要做到持续性、长期性;感恩榜样宣传要做到可学性、激励性。个体教育方面:增强感恩认知度,让青少年懂得"知恩";提高感恩体验度,让青少年体会"感恩";促进感恩践行度,让青少年主动"报恩"。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的淡薄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感恩教育已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感恩教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等三方面来阐述感恩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着诸如教育环境孤立、教育方式的模式化、教育内容的悲情化、教育阶段的非连贯化以及教育行为的单向化等误区。加强感恩文化建设、破除感恩教育的窠臼、尊重个性化差异、构建快乐感恩教育模式等,是走出感恩教育误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中,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目前小学生感恩行为的现状出发,就感恩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感恩教育方法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加强小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感恩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建立了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广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受益者,但在受助过程中出现了感恩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为此,在资助工作中可通过四个途径有效渗透感恩教育:即以宣讲引领感恩的认知,以文化营造感恩的氛围,以行动践行感恩的信念和以制度保障感恩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行动几乎没有。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对感恩意识教育缺乏的结果,不能单纯地指责学生。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刘维华 《兰州学刊》2010,(Z1):133-134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抓手。善于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修养,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培植感恩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如何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郭环 《中文信息》2013,(6):28-29
感恩教育不仅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题中之义。无论是从时代的迫切需要,还是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出发,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应把教师的言传身教、氛围的营造以及激励制度的完善等手段相结合,形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家庭教育、应试教育、传统道德的淡化与国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了分析,并从自我修养、家庭引导、学校培养、社会环境熏陶这几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强化高校感恩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兰军瑞 《中州学刊》2006,46(3):134-136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针对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等道德滑坡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当前尤其要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现状,提出培养青少年良好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公民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是道德基于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升华。青少年处于慈善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时期,慈善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为全民慈善意识培育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价值理念。但当前青少年慈善意识的现状和学校对青少年慈善意识教育的现状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地,学校应将慈善意识培养引入学校道德教育的课堂,并同时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慈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公民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自身完善、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球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领域出现一些新问题。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应当建构起跨文化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营造理想的道德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整体的教育网络,加强对青少年一代道德观念的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人的变化,特别是价值趋向的变化,这些都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现阶段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在世纪之交出现的少年写作现象,阐述少年写作走红的市场原因。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uses new data from the Los Angeles Family and Neighborhood Survey (L.A. FANS) to examine how neighborhood norms shape teenagers' substance use. Specifically, it takes advantage of clustered data at the neighborhood level to relate adult neighbor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with respect to smoking, drinking, and drugs, which we treat as norms, to teenagers' own smoking, drinking, and drug use. We us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to account for paren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We also investigate how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ighborhood norms and teen behavior depends on: (1) the strength of norms, as measured by consensus in neighbors' attitudes and conformity in their behavior; (2) the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of neighbors to enforce norms, for instance, by monitoring teens' activities; and (3) the degree to which teens are exposed to their neighbors. We find little association between neighborhood norms and teen substance use, regardless of how we condition the relationship. We discuss possibl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this finding.  相似文献   

17.
1995年以来,网络传播迅速、广泛、深入,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特网在我国已成为新闻传播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新的主流媒体,而青少年是其中最大的网民群体。在分析网络传播特征的基础上,研究网络对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化的影响,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品行修养以及家庭的环境氛围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家庭伦理道德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为了把青少年培养成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家庭的道德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质关乎教育质量,关系教育事业发展。然而,当前部分高师院校在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建设中存在问题,如:缺少配套资源、评价机制不完善、建设目标不清晰、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