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和精神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事实。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精神,是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风气习惯以及其它经营理念的总和。从协同学的视角来看,人际系统的要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人际系统要有序发展,就必须依托文化环境的激励,以促使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同合作。企业作为一类人际系统,其文化环境能够使“组织”行为变成“自组织”行为。企业文化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又不同于特定的外部干预(强制命令)。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有序发展的环境激励因素,也是提高职工素质、促进系统整体有序发展的动力因素,还是导致系统要素间的协同合作、产生良性自组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之后才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当  相似文献   
3.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 ,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均有巨大的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 ,势必要求人们将礼仪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于社会成员来讲 ,礼仪至少在交际沟通、道德建设和形象塑造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讲究礼仪决非是生活小节和个人小事 ,而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和品格修养的直接体现 ,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 ,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两课"教学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关“两课”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 ,学校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学习 ,纠正了一种认为大学生都较为厌恶“两课”的偏见。理工类学生对“两课”的最初疏远 ,只是现象而非本质 ,其本质在于“两课”教学的效果并不如意 ,学生对“两课”怀有迫切的教改期待。这些信息对“两课”老师如何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明显的指引。作为承担“两课”教学任务的老师应该更注意提高效率和吸引力 ,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两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作者教育工作实践的感受 ,要点为 :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是喜欢学生 ,做好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 ,而讲究趣味性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省不少军工企业因种种重负 ,陷入了程度不同的困境。为从根本上扭转其存在的被动困难局面 ,必须走企业改制和改组的路子。企业改制的总体目标是设立规范的公司制企业 ,实现机制创新 ,并以改制为契机进行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企业改制的组织框架构想为 :纵向两级法人 ,横向若干部门 ,过渡四阶段 ,逐步走向完善。企业改制分两个层次 ,一层为公司级改组 ,另一层为二级机构改组 ,内容涉及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二级机构的分立方式。  相似文献   
7.
受体的主体性:高校德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中,部分存在着把道德教育的内容当作一般知识去灌输,学生只是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的现象。把道德教育和现实世界人为地割裂开来,无视受教育个体的主体性特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要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主体意识。主动性与参与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懈、潜移默化地感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悄然兴起,全球都正在经历一场引人注目的创立民间非营利或非政府组织的高潮,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显示着社团对社会的作用,并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同时与“社团”相关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概念也不断进入大众的视野,而它们的基本涵义及其与社团的关系一直以来却比较模糊。对此作一简单评述,可以比较清晰地呈现它们的基本范畴及其与社团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特指社会组织与其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 ,公关活动是促使公共关系达到最优化的行为。公关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协调与沟通 ,而公关活动中的谈吐与幽默则是实现这种功能的突出的、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品行修养以及家庭的环境氛围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家庭伦理道德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为了把青少年培养成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家庭的道德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