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霞 《国际公关》2023,(6):22-24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哨"和基础.市域社会治理的范围既包括城市社区治理,也包括农村社区治理,不仅涵盖范围广、治理主体属性不同、治理体制机制差异大,而且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联动发展的纽带,其社区治理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对于市域社会治理矛盾的破解、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的提升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治理主体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前“城中村”社区在治理体制、土地产权关系、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失灵”现象。基于治理理论,“城中村”改制工作的关键是彻底改造原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为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使“城中村”社区的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匹配,形成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的数量逐年增加,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在社区环境、人口结构、文化氛围、运行机制方面都呈现出独特属性,也面临着环境卫生情况不佳、遗留问题久拖不解、社区管理制度不健全、居民市民化程度低等治理困境。本文认为,要在理顺组织关系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回迁安置社区的转型发展,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基层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地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实现社区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4.
都市村庄问题的本质及其治理改造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社区类型形成的背景入手,指出了都市村庄(城中村)社区类型的特殊地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都市村庄问题的本质,认为都市村庄是一种复杂的社区综合体中,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内部或边缘地带的集中反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许多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改造都市村庄的相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使城中村及村转居社区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一方面,该区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集中多发态势,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自主管理、民主法制意识和利益诉求在不断提升,而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致使社区治理绩效难以达致理想状态。因此,探寻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最佳结合点,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协商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城中村治理中实现政府与村(居)民良性互动的要求,同时也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公共参与机制和协商沟通机制。鉴于目前基层协商机制运行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故应着力于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协商主体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推动城中村社会治理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多数研究把"城中村"归结为城市问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城中村"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城中村"虽然位于城市,但由于依然实行农村体制,仍然属于农村,"城中村"是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中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另一种空间表现,是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城中村"问题的"三农问题"性质主要表现在:"城中村"村民与城市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城中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城中村"外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应当是最容易实现城市化的地带,因为城中村能够直接感知城市文明.城中村居民的市场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城市生活意识比较强;从现实看,城中村又是城市化过程中矛盾最集中、对城市化反应最激烈的一个地带.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三个社区居民对城中村改造的心态各异.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心态有很多共性.因此,对城中村的改造要针对不同心态,实现"一村一案";针对消极心态,将"心态"和"形态"的改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中村”这一特有现象。在当前这个以GDP来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时代,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呈现出一种大兴“拆迁运动”的倾向,以实现“城中村”的终结。但在具体推进中,却日益陷入治理困局。本文以城市现代化为背景,对当前“城中村”治理困局进行了重新梳理,并提出了实现“城中村”有序治理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中村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群体理论的视域下对城中村问题进行探究,将城中村内的居民作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居民主体间存在的隔阂与排斥,已经成为提升城中村基层治理水平的阻力,只有在推进居民主体从松散的集合状态,向具有凝聚力的群体转变的过程中,实现居民个体间的深度融合,才能为居民自治提供内生动力。推动城中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转变传统、单一的治理模式,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主体多元联动、多元共治状态下的城中村基层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现象,如何实现党建引领城中村的有效治理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广州市白云区清湖村为例,从构建以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为领导的城中村领导体系、创新“户组制”最小治理单元延伸网格治理触角、推行“三问”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建立“村企联盟”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用“绣花”功夫建设文化生活环境等五个方面入手,可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新时代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政治引领,实现城中村治理机制创新;坚持服务引领,实现城中村治理主体创新;坚持发展引领,实现城中村治理方式创新;坚持组织引领,实现城中村治理手段创新;坚持价值引领,实现城中村治理目标创新。  相似文献   

11.
将城中村问题放置在村民自治视角,探究过渡型城中村围绕利益分配展开的集体与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及其治理困境。在边缘性兜底区位中,城中村改造处于搁置过渡期,由此带来利益矛盾的内部集聚。依附性乡村关系带来矛盾的内部转移,利益显性化的冲击与结构性失衡进一步激化内部矛盾,村级组织进而从生产转向分配,被成员权福利依赖所绑架的分配型村级组织与博弈期变动分配规则的张力导致矛盾的内部循环。矛盾的内部化不断激发私人利益的攫取,冲击集体组织的公共性,导致村级治理失序与治理的内卷化,但在维稳压力与改造预期下,村级组织只能维持底线治理。城中村问题通常是城市发展所引发的社会治理问题,村级组织内部利益矛盾的平衡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过渡型城中村内部复杂机制的梳理,可以为城中村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县域城中村的治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而现实的县、乡、村关系和县域城中村治理方式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改善三者关系,缓解三者之间的矛盾,转变现行的治理方式。改善行政管理机制、实施社区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三个可供参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作为现代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城中村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改造城中村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是突破"制度瓶颈",构建与身份转变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改造的重点。城中村村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面临一个新的社会化断层,他们在城市生存技能方面、文化素质方面和城市心理的培养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适问题。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社会化提升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解决"城中村"问题,让"村民"融入城市生活,是城市发展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目前"城中村"的改造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普遍问题的对策层面,并未考虑"村民"的个体发展及其实际参与程度.本文结合"城中村"改造中社会工作的作用,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F村的调查,剖析该社区的特征和改造需求,提出参与式发展视角下的改造理念和实践建议,并探索适应我国"城中村"改造需求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积极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 ,加快“城中村”转型发展 ,使其真正融入城市 ,是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这些村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城中村”的转型发展 ,关键在于管理体制的转变。传统的路子是从村委会转为居委会 ,但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今天 ,不必要也不应该再走这个弯路 ,而应该直接向城市社区居委会跨越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要积极探索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促进“城中村”跨越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公众间的相互依赖及合作互动,公众参与是治理理论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城中村改造中公众参与体现出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价值,但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公众参与方面存在制度缺失、参与层次较低、缺少全程参与等问题。在治理理论的视域下,应通过重构政府、开发商和公众的角色,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构建多元化的沟通体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社区团体的作用等措施,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消解公众参与中的问题,以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实现"民主化"的和谐改造。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与失地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产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以及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鲁东南X社区失地农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和接纳程度较低,而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影响着社区认同的形成。社区认同的提升不仅需要社区物质和社区文化的双重建设,更要注重社区核心价值观对社区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中村改造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被提及.无论是出于城市发展需要还是城市形象美学诉求,城中村一直是城乡治理的难题,城中村改造也是大势所趋.尽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但城中村本身也承担并发挥了一定的使命和作用,城中村改造必然会对多方群体的利益造成冲击和重新调整.因此...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上的运用。随着"单位社会"的解体及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与社会的界限逐渐清晰,社区正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在实现社区自治目标的进程中,随着多元主体的兴起及多中心秩序格局的形成,出现了多种社区治理模式。不同模式的差异背后反映出的是主导力量的不同。对于我国现阶段而言,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应当成为推进社区治理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