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在文体学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一部官方组织、集体编纂、旨在对历代文化典籍作总结与批评的目录学著作,其考察视野之开阔,涉及问题之纷繁广博,是一般文体学专著所无法比拟的。《四库全书》对于图书的收录、编排以及《总目》所体现的文体批评观念,如文体谱系与文体分类、文体渊源与文体本色、骈文与散文文体、史传与小说文体等理论,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清代前中期的文体学思想与认识水平,并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体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文体学介于汉魏六朝和明代两个文体集大成的历史时段中间,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这可以从文体学史、文体分类、文体批评、文体纂述体例等很多方面反映出来。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密切相关,宋代四大文章总集中,有三部继承《文选》体例,《文章正宗》虽也以《文选》为参照系,但另开门径,创立了真氏四分法。这种文体分类方法不但在理论上普遍为人们所认可,在实践中也影响深远,历宋元明清不乏效仿者。宋代文体学的最大贡献是其文体纂述体例上的承上启下,这主要表现在类书中“文部”的纂述体例上。而宋代发达的文体批评则成为古代辨体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文通》充分体现了明代文体学集大成与新开拓并举的特色。此书文体分类之细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文体论上也多有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前人没有立目的文体,一一考察其体性特征、源流演变等,对前人已立目论析的文体,在继承传统观点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其在当代的发展和变化。此外,经义在《文通》的文体谱系中得以立目,使这一重要但充满争议的文体,首次在文体论专著中获得了独立的文体地位,也特别值得表彰。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十年来,先唐文体学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很多与文体学有关的项目成功立项,主要体现在文体学史、文体演变、文体与文化的关系、文体文献资料整理四个方面。先唐文体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比如:学术史方面的介绍过多,造成了"述"多于"论";文体学研究缺乏宏观上的理论性总结;"措意为文"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人文思考与学科规划,等。如果把某种文体看作是单纯的、枯燥的文学体裁,不能顾及此类文体在当时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内涵,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文体学的真正的文化意义。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体学理论,是未来研究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体学研究中的分歧文体学研究中的分歧可简略概括为对“文体”的定义的分歧和对文体学的范围、重点和出发点的分歧两个方面。而且对前者的分歧主要来源于对后者的分歧。近代的文体研究一般都集中在文学领域,主要研究作品、作家、流派以及一个时代的文体特点。因此,这个意义上的文体学实际上是文学文体学。文体研究所依靠的主要是文学批评家本能的感受。文体的许多定义也是文学批评家给定的。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文体学者开始用语言学理论来剖析文体。文体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古文辞类纂》"序目"首次明确融序言、序题、目录于一体,在介绍体例、列举目录的同时开展文学批评,不仅确立了一种书籍编纂新形式,也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体式。此书文体分类的特色是以文体功用为纲,以具体文体为目,故起了执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这种"类纂"体例,尽管有简明、清晰的优势,但不能全面囊括、体现中国古代的文体谱系,在实际选文归类中也有可议之处,反映出古代文体分类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此书选文"不载史传",这是自《文选》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一种严格区分史部、集部内容的文体学主流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7.
“七”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立为一体,由来已久,其文体地位在古代史书、类书、书目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著录;随着创作的发展变化,七体在后世总集中的归类及收录范围有所变化,据此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七体的文体属性和发展演变,也可看出文体分类及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结构文体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 ,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史。人们对结构文体学的研究历程 ,是人们对文体结构以及语言功能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人们对结构文体学的研究有一个总的趋势 :从语言逐步走向言语。这一趋势包涵了人们对文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全部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文综述了翻译研究中对“文体”的不同认识,将其划分为修辞文体观、语言文体观、叙事文体观和语料库文体观五种,并指出每一种文体观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是未来翻译文体研究的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文体、叙事文体和语言文体三类。正是翻译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使研究者能更全面地认识文体这一概念,拓展翻译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学术史上少有的天才,刘咸炘的文学学术成就与其经学、史学、子学成就一样,很少被学界关注.从刘咸炘对文学本体、文学发展流变、白话文、"文选序"等重要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文学研究始终与文体学紧密结合,把文体形态发展演变作为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内在线索,通过对文体发展演变规律及具体文体形态、文体学著作的探讨,切实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动力.这种理念和方法,体现了研治旧学的一代学人,面对社会形态剧变和西学浪潮冲击所持的文化立场与应对策略,以及文学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王应麟的文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辞学指南》和《玉海.艺文》两部著作中。对所著录的大量文体,两书均依刘勰"原释选敷"这一文体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其中,不但汇聚了丰富的文体概念范畴术语,而且集中体现了他鲜明的辨体理念。既有"综罗文献"之功,也能出之己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学思想体系。王氏丰富的文体学思想的构建和形成,与其"综罗文献"的史学思想,师承朱熹、吕祖谦、真德秀等通儒硕学,以及以"博学宏词科"出身为荣耀等学术背景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琐谈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表达上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文化本身的纵横交融,文章样式不断地分蘖发枝,日渐增多。有人统计,现在各种形态不同、功用各异的文章体裁已达数千种之多。文体现象十分复杂,所以研究文章体裁的“文体学”成了一门不可缺少的新兴科学。 文体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史学、写作学、图书分类学、系统理论等多种学科。(有人认为文体学可以作为文章学或写作学的一个分支,这也是可以讨论的。)文体学研究,主要表现在文体分类上,即研究各种文章体裁的基本属性、范围、源流,最终归结到各类文章的阅读、写作和应用。文体划分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与满足社会表达的需求有密切关系,决不是可有可无或钻牛角尖的蠢事。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是选择文学文本中具有文体特征的语言,从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等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发现其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运用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五册收录的文章《此处无声胜有声》从修辞、句法和词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对文章语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联系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从语境、及物性、词汇情态、排比结构和词汇衔接等方面分析和比较了B lake和F lint的两首同名短诗London在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上的异同。分析表明这两首诗虽然在叙述对象、话语基调和语式上大致相同,但在及物性系统和人际意义的体现方式上,表现出与各自主题相关的不同特征。分析证明功能文体学能够为诗歌的文体分析提供客观的分析标准,使读者对语篇的主观理解建立在客观标准之上。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文体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阐述了把文体分析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这种运用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欣赏,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西晋文学理论家陆机的文体学思想是曹丕文体学思想的承传发展,本文拟从文体种类变化、文体秩序安排、文体特征阐释、体系建构等四个方面,分析陆机对曹丕文体学思想的继承发展性,并从中探讨魏晋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本的体、格、类的形成、特征、演变及其分类的学问。因此,全面占有资料是文体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古典文体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全面占有经、史、子、集有关文体资料的基础上,不能仅凭文论专著(如《文心雕龙》)和诗文评著作研究文体。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体裁,而应包括体裁(不止是诗文体裁,还应包括经、子、史,特别是史书的体裁)、体格(风格)和体类(即《文选序》所说的按体裁、题材和时序分类)。  相似文献   

18.
从文章总集看清人的文体分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分类是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出人们对文体本质与特征的认识水平。从清代文章总集看,清人的文体分类,一方面保持着析类趋于繁密的传统态势,一方面又出现了归并同类,追求简明的倾向,并由此催生了明确的文体归类理论。文体归类观念的自觉及其在实践上的成熟,又促成了清代文体三级分类体系的确立。这对《文选》类总集的二级分类传统是一次重大突破,在文体分类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平御览》是一部综合性类书,全书分为55部,编者对各类事物的观念通过引文可以揭示出来。其中,该书的文学观念在各部类所引的诗文中有所体现,而在文部更为集中。该部摘引前代书籍中比较著名的文学理论观点和与“文”有关的史实,在其文体分类与排列上,与前代史书、总集等存在差异,反映出编者独自的文体观念。其批评观尊儒崇圣,详古略今,对诗赋位置的安排有自己的见解,同时还非常重视文体的源流,尽可能追溯各类文体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0.
宋前文体类聚的基本脉络,一是基于韵、散的文笔之分、诗笔之分到诗文之分,二是基于骈、散的古体、今体之分,两种类聚又相互交错。宋代文体类聚形成新特点:一是韵文文体和散文文体分途发展,二是散文领域“古文”和“四六”相互对立,画地分疆,与作为考试文体的“时文”三足鼎立,古文、四六和时文三大文类并存的格局逐步形成。三大文类的形成,促使宋代对文体的研讨向相应的类聚文体学发展,先后兴起了四六文体学、古文文体学和时文文体学。宋代类聚文体学的兴起,开启了面向多元需求类聚文体、指导文类创作实践的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