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如果仅从学科内部来看,目前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繁荣的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有些是具体的学术方法、学术观点的问题,有些则很有可能是关系到一代学术的格局和一代学人的自身素质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多方面探讨,正反映了学界对古代文学学科存在问题的积极应对。本栏目所提供的五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长期研究领域内的学术问题的前沿性思考。其中赵敏俐先生的论文强调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指出文学史研究中对辞赋研究的严重不足,由此而探讨了如何突破现代学术语境中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体系的缺陷。钱志熙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史的研究如何与作家、作品研究构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问题,指出对于某些时段的诗歌史来讲,后人按照诗歌史主流所建构的诗史及其评价体系,与那个时代诗坛的评价体系常常是有较大的差异,如南朝至初唐的诗史、北宋的诗史,都存在这种情况。刘勇强先生的论文对近期人们关注的关于如何重建文学史坐标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分析造成近期文学史研究坐标系改变的几种因素,强调多元、立体的文学史叙述线索。周裕锴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述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纪事之事”与“象喻之诗”,其阐述的方式就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诗歌阐释史上“知人论世”与“见仁见智”两大传统。吴承学先生与何诗海先生的论文,实际上是指出如何突破习惯的文学史料范围,充分利用更广泛的文献领域中的文学史料,如本文具体如何利用类书、字书研究早期的文学观念与文体理论。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既不过于笼统、宏观,又不是微观的,可以说是一些“中观性”的具体问题。尤其对目前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思考问题的状态,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古代文学学科的思考与实践,不无启发之处。本刊也希望能够继续关注古代文学研究者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明代类书编纂高度繁荣,形成庞大的知识和思想文库。从文体学角度看,明编类书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文体学史料,更构建了明人心目中的文体谱系,体现了明人对文体范围、分类、序次及各种文体在这一谱系中的价值、地位、特征等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发展、创新,如辨体意识的增强,文体分类的细密,文体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对戏曲、通俗小说等新生文体的接受、认可等,都体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背景、文学思潮和文体观念。  相似文献   
3.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选》是清代中后期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此书凡例系统论述唐诗各体发展历程,品评重要作家作品,不立门户,博贯兼综,体现了清代文学批评气度宽宏、善纳百川的特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打破了一书一凡例、以凡例介绍撰述宗旨和体例的常规,将凡例作为纯粹的文学批评体式,在一书之中以七篇凡例开展颇具规模和体系的唐诗分体研究,标志着凡例已获得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功能,这在古代书籍编纂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是创举。  相似文献   
4.
从文章总集看清人的文体分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分类是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出人们对文体本质与特征的认识水平。从清代文章总集看,清人的文体分类,一方面保持着析类趋于繁密的传统态势,一方面又出现了归并同类,追求简明的倾向,并由此催生了明确的文体归类理论。文体归类观念的自觉及其在实践上的成熟,又促成了清代文体三级分类体系的确立。这对《文选》类总集的二级分类传统是一次重大突破,在文体分类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经学衰微,经学对文章之学的影响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唐代经学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唐代每一次文章变革思潮都是经学思想高涨的产物.<五经正义>等经学著作中有许多研究文体、探讨文势的内容,是唐代文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6.
<正>汉代屯田起于文帝时晁错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至武帝时广为开展。西北便是当时屯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河西、西河、北线边境一带,至东汉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出现内地屯田。本文仅就汉代屯田对西北农业经济的影响提出管见,以期对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学术史上少有的天才,刘咸炘的文学学术成就与其经学、史学、子学成就一样,很少被学界关注.从刘咸炘对文学本体、文学发展流变、白话文、"文选序"等重要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文学研究始终与文体学紧密结合,把文体形态发展演变作为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内在线索,通过对文体发展演变规律及具体文体形态、文体学著作的探讨,切实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动力.这种理念和方法,体现了研治旧学的一代学人,面对社会形态剧变和西学浪潮冲击所持的文化立场与应对策略,以及文学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何诗海 《学术研究》2012,(8):143-149
明清总集凡例蕴含着丰富的文体批评内容。总集分体编次的传统,使文体分类和序次同时具有了编纂体例意义,这通常会在凡例中得到阐发。总集凡例因此成为研究文体分类思想的重要文献。一些具有选本性质的总集,其作品的取舍标准,体现了编纂者对相关文体的起源、功用、体性特征、发展演变、审美风格等的综合评判,这种评判一般也会在凡例中明确揭示。因此,研究明清文体学和文学批评,对总集凡例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宫廷雅乐接受民间新声的影响,历来有之。然而,无论从范围、规模还是深度来看,南朝乐府民歌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程度,是此前任何朝代都难以比拟的。文章从南朝宫廷的市井风气、官僚队伍的经商热潮和统治阶层的出身背景等方面揭示其中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原因和南朝文学新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诗文关系的认识上,清人多主诗文一理、诗文相通,与明人严守诗文疆界,反对破体为文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本原因在于宗宋思潮的兴起,而理论基础则是“诗文相通”说。清人通过阐发诗文体性、功用、艺术手法、审美旨趣等方面的相通相近,确立“以文为诗”的正当性及宋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促成了清诗发展由唐入宋的转型。“诗文相通”说也随之成为清代诗学的主流观念。此外,清代的弘通学风也推动了这一主流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