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编辑的文化追求由两层基本涵义组成:编辑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出版活动不断地为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这是编辑的事业追求;与此同时,编辑还要围绕事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追求自身文化个性的不断修炼与完善。编辑事业追求的实现,一是要认真作好选题规划,选准自己的出书方向;二是要严格把好选题关,确保每个选题的成功运作。编辑自身文化个性的修炼与完善,包括锤炼科学的价值观、树立全面的效益观,培养正确的创新观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SWOT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毕业生可采用SWOT工具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准确评估出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客观地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职业奋斗目标并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安排,其实质是个人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SWOT理论的价值内核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个性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总和,它形成于人生命的早期,其质量决定着个体稳定的心理特质的发展方向。注重个性是"三性并茂"阳光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在儿童天性得到葆有与心性得以启蒙的前提下追求个性的完善与和谐。本文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出发,探讨了个性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旭丽 《南都学坛》2011,31(2):137-140
苏霍姆林斯基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探寻到使人成为"可教育的"、使一个人发展与幸福的深远而秘密的地方就在于人能够在某一方面表现自己,而教育的实质和理想、重心和精髓就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表现,使人的自我表现更为全面和更为完整。苏霍姆林斯基表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儿童"积极的创造力的个性"的教育追求,以及对于"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关怀,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精髓和真谛,给予我们丰富的启示:教育的奥秘和根本在于尊重、爱护和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要关心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要把时间还给孩子;要创造多元环境,为儿童架起五彩缤纷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5.
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树立现代个性教育观。尊重和培养人的个性是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没有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完善个性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完善个性既是素质教育的价值理念,又是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尊重和升华个性是古往今来教育成功的真谛,同样也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真谛,不尊重和升华个性就不会有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个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全面发展,三是人的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以及是否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江泽民同志所阐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构建的前提是承认利益多元和利益分殊。政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一切行为和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把如何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把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作为执政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维护作为自己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把“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诉求。因此,和谐政治本质上是“公平政治”、“有限政治”、“秩序政治”、“民主政治”和“法治政治”。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素质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和教育创新思想。江泽民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现“两基”目标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解决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教育体制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以上这些思想都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需要公民的集体判断,公民参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为避免"公地悲剧"尴尬局面的必然选择.从话语民主理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公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完善性和公民淡漠的问题,以及官僚式的独白现象.因此,要构建公共能量场确保可持续发展政策执行过程公民话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行一些人的对话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重复性实践"使可持续发展中的公民参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构建的前提是承认利益多元和利益分殊.政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一切行为和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把如何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把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作为执政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维护作为自己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把"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诉求.因此,和谐政治本质上是"公平政治"、"有限政治"、"秩序政治"、"民主政治"和"法治政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实施高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大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高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其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角度以改变教育摸式为切入点 ,提出了从应试教育到创造教育全面转变的具体应对办法 ,并把创新教育观念、多元化特色教育投资与创新教学考评体系进行了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人才为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为此,要建立以大农业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进行教学体制的创新改革,这是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构建一个以收益为导向的技能培训体系,则是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面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负面效应人们逐步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以知识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形成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要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分析奉献是红岩精神的群体人格目标,阐明奉献精神是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动力,并提出奉献精神在重庆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论历史教育应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国 2 1世纪议程》 ,开始系统研究持续发展问题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 ,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育在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首先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意识 ,使历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其次 ,历史教育目标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坚持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并重。第三 ,历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研究这根主线。文章最后提出应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现时代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观念。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观念上、从方法手段与工作机制上、从内容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以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南京市江宁区在大开发进程中,从规划入手,坚持用现代生态思维、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优美和社会进化的协同共进的新模式。基于对江宁区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用全球化定位战略、生态优化和效率超越战略、科教先行、自律民主等思想来指导江宁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9.
试析现代家庭教育重心位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终身发展。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挑战 ,促使家庭教育重心的转移从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孩子主体性的养成 ,向培养与塑造健全完美的现代人方向转变。而这一重心的转变 ,是基于孩子主体性价值及可持续性发展价值的理念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以环境问题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目标应当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了公正、平等的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逻辑地包含着人类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