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汉初统治者可分为刘氏宗室、吕氏集团和功臣集团.吕后掌权时压抑刘氏宗室,扶植吕氏集团,对功臣恩成并济.刘氏宗室、功臣集团对吕氏集团有怨结,在吕后身后发动一场政变锄除吕氏,而惠帝诸子受殃及.因为政变正当性的需要,吕氏和惠帝诸子遭到污名化:吕氏作为政变受害者被污为有意为乱者,高祖嫡支惠帝诸子被说成血统不纯的异类.  相似文献   

2.
外戚政治始于秦,而形成于西汉。西汉外戚吕氏、上官氏、霍氏、王氏四次阴谋篡位,但前三次失败,仅王氏成功。经过考察认为,外戚能否成功,必须具备母后临朝、外戚柄权、皇帝年幼、群臣支持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关于吕氏集团执政期间汉朝与南越国的矛盾冲突,传统研究多集中于吕后及其称制时期,而忽视了对事件整体性的把握,即未从吕氏集团执政的全过程加以审视。事实上,吕氏集团对南越国的政策存在两次重要调整,一是吕后时期从怀柔转向对抗,二是"诸吕"时期从南征转为罢兵。吕氏集团的第一次调整只是对原有政策的过激推行,第二次调整则可能是缓和双方关系的一种尝试。但前者不顾客观现实而冒险行事,后者缺乏后续措施而加剧了危机。因此,虽然吕氏集团的两次政策调整均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但其冒进与盲动的行为只能导致汉朝南部藩属体系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4.
慈禧策动辛酉政变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认为,慈禧主谋或与奕诉合谋策动了1861年的辛酉政变。但细考史实,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首先,慈禧并未参与或事先知晓政变的重大军事部署。其次,所谓慈禧指使“奏请垂帘听政”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其三,慈禧与奕诉密谋的唯一证据,也不足以证明慈禧策动了政变。最后,事实表明,是受到国内外力量广泛支持的奕诉集团主谋策动了这场政变。辛酉政变是清廷权力失衡的必然结果,慈禧通过政变上台却是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5.
外戚豪门一般指封建社会中以高级别宫廷女性为内援和基础的家族。西汉一朝最能体现外戚豪门内涵的是早期的吕氏、中期的霍氏、晚期的王氏三大家族。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起原因、发展过程、时代特点,并对西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辛酉政变是慈禧一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事件。慈禧通过辛酉政变一举夺得国家最高权力,并从此实际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辛酉政变同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最高权力集团中的宫廷政变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也是权力的两分配。据辛酉政变而断定慈禧早就是政治野心家不仅论据不足,而且也不符合人物性格和事物发展的逻辑。对辛酉政变,乃至慈禧的一生,都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7.
吕氏集团在吕后执政期间,吕氏被封王,权力膨胀,同时带来了他们同汉初功臣、刘氏皇族的矛盾,再加上其自身的不足,最后导致了被族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神龙政变是李显、李旦与太平公主兄妹联合发动的改周复唐的政变,矛头直指武则天。正因为如此,导致政变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丛生,中宗朝争权斗争持续不断。一方面,为巩固皇权,中宗着力培植势力集团,导致武三思、韦后专权,武氏、韦氏等外戚干政;另一方面,中宗与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趋于表面化,反映在五王被贬、太子重俊发动景龙政变及上官婉儿政治立场转换等诸多方面。神龙政变的遗留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宗朝的政局,甚至对睿宗朝政局仍有影响,直到玄宗即位,权力归一,唐朝中央统治集团的斗争才归于平静。  相似文献   

9.
南宋郭氏军事集团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一代,先后出现过三个家族型的庞大军事集团,吴氏军事集团、郭氏军事集团、吕氏军事集团。吴氏军事集团,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吕氏军事集团,也有人论及;而郭氏军事集团至今未被人们注意。因此,本文拟就郭氏军事集团的发端、构成、败亡,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作一述论。1 郭氏军事集团的发家立业者是郭浩,他是南宋早期著名的“蜀中三大将”之一,也是三大将中资历最老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西汉前期的诸侯国在剪灭吕氏势力及抑制军功阶层,维护汉代政治的平稳运行,以及在文景时期的经济恢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海昏侯国的观察中,可以看出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诸侯王对王国治理上,而且也通过侯国迁徙,将当时北方先进文明带到南方边地,由此打破该地区文化发展的低水平循环方式。同时,西汉前期诸侯王与地方豪强、游侠的关系亦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吕氏读书记》题名相似,各书目对《吕氏读书记》记载较少,已有记载之间也存有矛盾,这给吕氏作品整理及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书目、序跋及网络资料查询,可以确定《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氏读书记》是吕祖谦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吕氏读书记》今疑已亡佚.  相似文献   

12.
刘邦与其功臣集团关系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即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封侯者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诸侯王集团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是双方以纯粹的利益目的结成的联盟。刘邦在起初时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双方反目,诸侯王遭到屠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王欣 《南都学坛》2003,23(2):1-5
西汉后期将军成为中央常设官,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经常冠加大司马,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前后左右将军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力集团。它们不仅掌握了军权,统理军事行政事务,代替了西汉前期太尉的职权;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进入内朝,操纵政治,大大分割并削弱了丞相与外朝的权力,严重影响了西汉末期的政局。  相似文献   

14.
1958年10月20日,以乃沙立·他納叻为首的軍人集团發动的第二次政变,是一次彻头彻尾亲美反人民的罪恶行动.政变后所建立的以乃沙立·他納叻为首的新政权,是泰国反动买办資产阶級和美帝国主义的工具。这次政变是在国內經济极端困难和反美情緒高漲的形势下爆发的,同时又是在美帝国主义者亲自导演和威迫下进行的。酝酿政变早在1958年上半年就开始了。1958年5月,乃沙立要求“美援”先后与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会談之后,即叫嚷“共产党从內部顛复泰国的危險是直接而十分紧迫的”,并于6月28日匆忙返泰,即准备改組內閣,想在統  相似文献   

15.
博弈论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工具.在"辛酉政变"中,对阵博弈的一方是慈禧与奕訢领导的帝胤贵族,另一方是以肃顺为首的的宗室贵族;前者是君权的化身,后者是相权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列国介入"辛酉政变"参与博弈,并且在其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甚至起到指导性的引领作用.因此,"辛酉政变"在国内,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在对外关系上,则是妥协与固守的博弈.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由于慈禧、弈訢集团与西方列国的利益共存,使双方最终走上妥协与合作,从而达到晚清政治格局博弈的一种纳什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由于杂于佛老之说、不是“孔子遗经、程氏发明之本意”,《吕氏大学解》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其《杂学辨》中所辨驳的“杂学”之一。然而,后人在判定《吕氏大学解》的作者时,却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说法:朱彝尊、胡渭认为是张载的弟子吕大临,四库馆臣认为是“吕氏家学”中的吕希哲,王梓材则认为是吕希哲之孙吕本中。而从朱熹本人的著作里,我们就至少可以找到两条相关的证据,可以充分断定《吕氏大学解》的作者是吕本中。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年,一大批来自楚国故地的政治人物登上历史舞台,对西汉王朝早期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楚人功臣集团继承祖先"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谨慎处理与南越国的关系,为西汉初期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历史名城灵州,始建于西汉惠帝四年(前191),是宁夏历史上有确切建城年代记载的最早古城,也是宁夏古代经济、军事、政治中心,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明洪武十七年(1384),黄河水淹没灵州,“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迁至今灵武市.1989年笔者提出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的观点,今吴忠市、灵武市都是古灵州的继承者,都拥有古灵州的辉煌历史.历史文献有记载,专家、学者有论述,2003年5月8日吴忠出土吕氏夫人墓志铭,佐证古灵州在今吴忠市的观点是正确的.古灵州“在今灵武西南”说已过时.《括地志》“初在河北胡城”有误;明代地方志灵州“西南角”“遗”字有新解.吕氏夫人墓志出土十年来,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古灵州在今吴忠.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辛酉政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酉政变是近代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拟从政变成功原因、政变的性质、主要人物在政变中的作用以及政变的意义、影响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近二十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汉文帝是西汉早期的重要皇帝,与景帝共同缔造了“文景之治”。然而,在“清静无为”的治理方式和崇尚节俭的道德垂范下,文帝朝的政治局势却是暗潮涌动,各方势力博弈不断。当时中央权力结构大体可分为文帝集团、权臣集团和文官群体三部分。文帝集团与权臣集团间的权力博弈比较明显,斗争相对激烈。文官群体由汉朝中下层官僚发展而来,相对比较松散,且他们效忠的终极对象是汉朝而非汉帝,所以在文帝与权臣博弈的过程中,常常起一种微妙的平衡作用。文帝因个人集团力量薄弱,所以有意招揽和拉拢文官群体,以抗衡权臣集团,稳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这三大政治势力的纠缠与博弈,构成了文帝朝中央政治权力行使的重要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