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读完至友张远山的<庄子奥义>,我感到许多话都不必再说,无比地茫然与欣喜. 这种茫然与欣喜,简单说是读书人的幸福,而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与之相逢:在读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时,在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在读李劫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时,现在,它又像一位森林中的小精灵,在我的面前蹦跳着,活泼泼地.  相似文献   

2.
从读者到作者宾长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从相识到相知,从读者到作者,我与《社会科学家》的交往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了。我初识《社会科学家》时,还是一个在读研究生。那时,我在桂林学习,有同学极力推荐《社会科学家》杂志。乍一听,名字不凡,又是家乡人自...  相似文献   

3.
夜读《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中国》王步贵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及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南省孔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游唤民先生,新近赠我他的大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中国》。欣喜之余,挑灯夜读,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意境极大地吸引了我的...  相似文献   

4.
一部令人欣喜的哲学新著──读《人类活动论导引》任之平拿到王南博士的《人类活动论导引》一书.随手翻到前边几页,竟使我放不下了,连着读了十余个晚上,直到卷终。掩上书,仍为其中所体现的哲学研究的新收获而欣喜。这部哲学新著,堪称学术领域中的新思路、大手笔之作...  相似文献   

5.
悼念元桂师     
我在大学读书时期是幸运的,因为有深受师生爱戴的俞元桂先生给我们授课。俞先生连续几年给我班讲授《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各种文体的《作品选读和写作》。我毕业离校之后,他还一直关心我,出版各种著作必然亲笔书写和包好寄赠一本给我,书中如有误植也必亲手—一改正。我每次捧读恩师的这些心血结晶都深感教泽广被。关爱至深,如裕春风。我认识俞先生是在读大学的第二学年。当他第一次到仓前山给我班讲课时,他那清植的面容、炯炯有神的目光,清晰而耐人寻味的语言和慈祥和蔼的学者风度,很快就吸…  相似文献   

6.
《阿毗昙心论》是说一切有部论师法胜根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要义而造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常我乐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大般涅榘经》。《大般涅槊经》在对涅榘四德的“常乐我净”思想描述时,明显地借鉴了有部尤其是阿毗昙的哲学。然而,《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静”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净”思想有其独特的存在基础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委托,笔者担负了'98全国幼儿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征文评审工作。从征文中令人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保育员、园长纷纷涉足健康教育领域,其中不少作者为高校的在读或毕业的教育专业函授生,她们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理论和...  相似文献   

8.
今天晚上十点从杨玉圣教授所主持的学术批评网上得知晓芒师原先的三部著作《灵之舞》《人之镜》以及《灵魂之旅》首次结集, 2005年 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颇为欣喜,可惜手头一时没有,但是分别的三部书我是有的(晓芒师送的),而且曾经读得很熟,只不过很遗憾没有写出什么文字。尽管如此,在我心中还是一直有一个观念的,这就是我认为晓芒师的视野已经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达到了人性批判的高度。记得前年还在复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我一直在想写一本书,书名是《从鲁迅到邓晓芒》,当时…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已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曹禺早期剧作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念——“蛮性的遗留”。且看《雷雨·序》中的一段自白:“《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蛮性的遗国’,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与“蛮性的遗留”语义相近的还有“原始的情绪”、“神秘的吸引’等等。而且,这些意念虽只是在论及《雷雨》时提出来的,可事实上,“蛮性”是贯穿在他早期的心态与剧作全过程的,不单单是《…  相似文献   

10.
我不作李白研究,这方面原本是没有发言权的。但读了吕华明先生《李白新考论》(作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以下简称《考论》之后,欣喜之余,觉得有些话应该说一说。 对于李白的生平,我所见到的材料,除了出生地有些不同意见,生卒年几乎都是众口一词:生于长……  相似文献   

11.
读完长篇小说《奔流》,心潮便如牵连着地球对面大陆的那片浩海般奔腾不息。我深信在读着一种历史,一种以文学文本表述的,长期以来为所在国主流文化有意无意删略了的历史。说其为历史,是指文本关注的乃一个作为特定历史文化形态的群体——40年代末美国旧金山华人社群的“过往”和“现在”。其实,这一群体的历史,早在1848年加洲发现金矿时即已有声有色地展开,然经时光的磨蚀和人为的“遗忘”,如今已成为美国“大熔炉”神话里一堆斑斑的历史陈迹。而今,我们更多读到的则是这一历史的“后现象”,诸如“浪子悲歌”、“无根一代”、“生…  相似文献   

12.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1776—1778)是卢梭在他孤独的生命之旅即将走到尽头之际用两年左右光景,以“散步”为题写下的十篇随感。卢梭写作《仟悔录》的时候,愤激地要洗清敌人对他的诬陷,高傲地捍卫自我的价值与尊严;他写作《对话录》的时候,急切地想消除世人对他的误解,执拗地希望后人能够对他有正确的认识。但在写作《遐想》的时候,卢梭的目的已大不相同了。在“散步之一”里他说:“当初我写《忏悔录》和《对话录》,曾为逃脱我的迫害者无情的手掌、使我的作品流传后世而费尽了苦心。如今我写这部作品,就不再为这种…  相似文献   

13.
你在读一个真诚的作家的作品,你每每会从这作家的作品中,读出这作家在作品中所潜藏着的人格来。古人说的“文如其人”,或者如外国批评家说的,“风格即人格”,我是非常的同意,而且也颇有这个体会的。这一次,我有机会读到罗洪同志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选集——《群像》,就有了这样的一种感受。 解放初期,当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在上海近郊——青浦进行土改试点时,我和罗洪同志,都以上海作家协会的一个成员资格,同时报了名。这就是  相似文献   

14.
如果在谁的印象中,科学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公式、推理,哲学是一堆抽象晦涩的概念、范畴的话,那么他在读了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以下简称《断想》)之后,我想他的印象可能会大大改观。我读完了《断想》之余,掩卷沉思,不得不赞叹作者的博学善思,同时也更深地激起了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热爱.《断想》一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我想主要是因为该书有如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理论界在差异与矛盾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已久。焦点在于“差异就是矛盾”这一命题能否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反对者把这一命题称为“等同论”,即把差异等同于矛盾.他们说,毛泽东历来不同意“差异不等于矛盾”的看法,1937年9月在读艾思奇《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指出“差异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可见他主张差异等于矛盾. 其实这种解释并不完全符合毛泽东的原意.他在《矛盾论》中批判德波林学派时是这样说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错误”──文学创作的错觉心理金道行台湾女作家席慕蓉在一篇散文里写道,她在读初中时学会了那首著名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她的父亲总是听成“长城外……”,以为是唱他的老家内蒙古,“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她...  相似文献   

17.
母亲是个将名利看得很淡泊的人。在我的记忆里,她的生活星总足充满了微小的喜悦。院里的指甲花开了,她会哼着歌儿把我的指甲涂红;春天下了一场透雨.喝足了水的庄稼使劲往高处蹿,她会欣喜地说:“多么好啊!”  相似文献   

18.
名人谈铁人     
作家刘白羽在参观铁人纪念馆时,不仅披露了拍摄《大庆战歌》的缘起,而且高度评价铁人的诗,并且挥毫赋诗赞颂铁人精神;作曲家秦咏诚激情畅谈《我为祖国献石油》曲子的创作过程,满怀深情地说:“是铁人给我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9.
“如梭的岁月把中华民族一段沉重而荡气回肠的历史带到了遥远的过去。可是,一位爱国志士步履维艰而又光照史册的人生历程却每每在今天的历史中显现,引导着无数中华儿女重新追寻100多年前中国人民的那场抗争和奋起。这是百年来亿万炎黄子孙传颂至今的丰碑。”这是我手中这本《千年走闽越》一书中《民族英雄林则徐》里的一段解说。在读《千年走闽越》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类似的一段段解说带进历史,于是我走进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仿佛走过一片浸染着爱国情怀的历史的丰碑。我从《戚继光入闽抗倭》、《爱国将领俞大猷》、《收复…  相似文献   

20.
古龙在提及倪匡时说过,倪匡是他的"兄长和至友",我在提到张远山时,也总是说,他是我的兄长与至友.我与远山交往,始自我在《中华读书报》实习时编发他的书摘,而后不久他因岳麓书社宣传《寓言的密码》赴京,我们有了第一次的会面.他说了两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第一句话是"我对孔子还是比较尊重的",第二句话是"我主要是一个道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