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文明与价值     
《东岳论丛》2016,(3):152-157
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都具有引领作用。文明的历史是一个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程度不断深化、标准不断提升的过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形态成为人类文明的时代标志。文明具有民族特色、制度属性、时代内涵、文化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文明价值观要求追求理想、崇尚科学、恪守道德、塑造美好,文明国家的建设与文明价值观的培育是同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6-211
人类向自然的索取、掠夺以及废弃物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给世界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性别不仅是一种分类方式,也是权力关系的表现方式,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心理、角色期望、社会地位、劳动分工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自在生态问题中不同的意识、需求和作用。生态文明意识是文化价值的选择,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社会性别在转向价值关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劳动光荣"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劳动观建构的一种价值观,它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之一,是妇女解放的理论依据。文章通过文本分析,梳理了"劳动光荣"话语的建构过程,认为承认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改善家庭生活、表彰妇女劳模、开展各项政治运动是"劳动光荣"价值观宣传的主要途径。妇女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嵌的特点决定了妇女对劳动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4.
“奉献社会、享受文明”的人生新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提出来的 ,把“享受文明”纳入到人生价值观中 ,可以克服传统上对人生价值观认识的片面性。树立“奉献社会、享受文明”的人生新价值观 ,对于身处伟大变革时代的青年人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观的世代差异孙嘉明劳动价值观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劳动方式以及人们参与劳动实践的经验产物。劳动价值观属于意识范畴,一般是指人们对劳动本身的评价,以及对劳动与自身的关系的认识。它对人们的劳动行为、劳动态度具有某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纽带和灵魂.西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利于增强全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矛盾的化解,更有利于在西藏地区尖锐复杂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形势下,在全区形成一种核心价值导向.但西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宗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消解以及消费主义对传统宗教社会的强大冲击等现实.针对西藏社会存在的特殊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因地制宜的理念、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价值、本原及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人们实践的社会性所表现出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的“价值”和哲学的“价值”有着共同的本原———社会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市场经济中 ,“价值”有着共同的本原———社会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市场经济中 ,“价值”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特定条件下生活的个人 ,“价值观”也是多样性的。将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这是哲学“价值论”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耀华 《学术论坛》2006,(10):174-177
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内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具有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强烈批判精神等鲜明的特征,是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和行为的理性体现,其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某种价值观,具有某种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的功能。大学精神的价值观不是单个人的“个性价值观”,而是一部分人——大学人的“公共价值观”,而且是一群具有高度理性和智慧的人的“公共价值观”。由于大学的目的、社会所赋予的特殊任务和与之所对应而形成的特殊组织结构,决定了大学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具有理想主义并预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方向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罢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是常态,而在现阶段的中国则是非常态.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国家罢工治理的策略不同,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应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在治理态度上从消极回避向积极正视的转变;二是在治理机制上实现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转变;三是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从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的转变;四是在治理内容上实现从简单的罢工治理向罢工治理、劳动关系治理、政府治理三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邬焜 《青海社会科学》2000,(5):55-57,,48,
当我们具体展望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变革的时候 ,我们不能不对这一崭新的信息文明时代在人类的价值观领域所已经和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倍加关注。我们知道 ,新的信息社会文明是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为其技术前提的 ,计算机网络化乃是一种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全新方式 ,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的诞生。正是这种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普及 ,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  相似文献   

11.
贺然 《兰州学刊》2007,(6):112-113
罢工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罢工权在世界多数国家是一种宪法权利或至少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一种重要的劳动权利.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规定劳动者的罢工权,使得劳动者的这一基本权利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分析罢工权的缺失和法治原则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目前法学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看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极为丰富 ,其中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是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鸦片战争后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开始了走向近代的历程 ,它大体上经历了强调直观的科学技术、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文化的观念更新三个阶段。中华民族价值观对社会文明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化涛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199-203
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德政’’和“礼治”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学,深深影响着东亚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模式。东亚社会的现代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东亚价值观”和“东亚意识”便是基于现代化语境下,对儒学价值重新思考和发掘的产物。从政治文化视角探讨儒学的现代发展。可以为东亚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对话基础与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4.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文化功能应成为德育的首要功能.为此,德育应立足社会生态文化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建构,从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积极引导,同时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发掘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情景资源、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价值,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的多样化、社会的多样化、文化与价值的多元化造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价值冲突现象,对我国的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回应挑战,对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我们要科学认识,理性对待,正确引导,加强调控,合理整合,强化认同,以清醒的价值自觉意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智慧与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文明成为一元价值观的社会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已成为土气和落后的象征,"农民"变成贬义词。但其实,乡村存在着自我调节的一套规则和秩序。乡村智慧构成了乡村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乡民为适应一定自然地理环境、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摸索出来的;与城市文明相比,它有着特殊的价值和实用性,应加以保护并激活其功能,让它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继续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7.
体面劳动是对传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超越,是马克思劳动本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劳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劳动者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强调实现体面劳动,体现了党对社会劳动精神价值的认可和尊重,是党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视野下对民生问题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之前,思想家们从三种路向探讨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一是论证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永恒合理性,二是主张返回到人类简单需要的原始状态,三是提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未来社会的空想。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提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二重性,资本打破了人对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依赖,但又迫使人依赖物化社会关系;资本为了逐利刺激生产力发展,却又无法驾驭生产力;资本通过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使社会有了大量自由时间;资本以殖民侵略和掠夺方式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资本的统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政治关系和精神文化关系都扭曲了。资本的内在矛盾促使其走向解体,被社会主义的高级文明形态所代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文明建设方面,湖南率先提出了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精神文明示范区的目标,使得"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不仅成为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还将成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龙头和亮点.而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因此对"两型"社会文明建设管理体制与政策支持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长株潭地区文明建设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能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更为完备的管理体制和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文明建设方面,湖南率先提出了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精神文明示范区的目标,使得"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不仅成为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还将成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龙头和亮点.而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因此对"两型"社会文明建设管理体制与政策支持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长株潭地区文明建设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能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更为完备的管理体制和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