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研究是严肃而审慎的工作,凡从事者均宜黾勉以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不可因自身文史涵养的欠缺而出现常识性的错谬.文章撮举部分唐代文学研究著述因缺乏文史涵养而致误之例,分为不谙史实、不谙称谓、不谙校雠、不谙典制、不谙物候、不谙文体、不谙格律、不谙词义、不谙地理、不谙历算十类,以供参酌戒鉴.  相似文献   

2.
王辉斌 《学术界》2012,(5):106-114,286
《学术界》2012年2期发表的谭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兼与王辉斌先生商榷》一文,不仅"商榷"的方法与结论全为错误,而且也是作者文献学功底严重欠缺,写作心态浮躁与草率,不谙史实、不谙称谓、不谙校雔、不谙典制、不谙物侯、不谙文体、不谙格律、不谙词义、不谙地理、不谙历算的具体反映。现将其以"条辨"的形式逐一揭示,并略作评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讨论十分热烈,大多数人对崛起持一种过分乐观的态度,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经济高速发展,崛起已是指日可待.然而,近代几百年的外交史表明,凡新兴强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多要历经险阻、几经波折,其中不少更是因不谙国际斗争之道或因外部干预而命运多舛甚至中道夭折,近代德国的两起两落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的和平崛起必须对此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4.
朱熹与胡宏的门人和子弟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学术论辩。他们的辩论主要围绕着性之善恶、以觉训仁、涵养与察识、观过知仁等问题而进行。朱熹认为胡宏是"性无善恶"者,胡宏的从弟胡实提出不与动对之静等观点来证明胡宏不与恶对之性论,遭到朱熹的批驳。胡宏门人和子弟推崇以觉训仁以及观过知仁等观点,亦为朱熹反对。在察识与涵养问题上,朱熹主张涵养和察识并进,而以涵养为本,胡宏的门人子弟等湖湘学者则只主张先察识后涵养。  相似文献   

5.
杨曾宪 《学术界》2001,(3):132-134
杨玉圣先生提出学术批评应署本名的观点很有意义。但我认为 ,对这一问题讨论应实事求是。眼下学术空气亟待净化、纯化 ,像东来先生所说的那种因“批评者内心龌龊 ,小题大做 ,哗众取宠 ,暗箭伤人”而匿名的情况 ,确实存在 ,并应尖锐批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不久前便有人因余秋雨 (散文 )在王国维书架上放了一部《四库书》而嘲笑余缺少文史常识 ,并要他为上海一级演员文化考试不及格负责呢 !好在 ,这样的批评只要允许反驳 ,其“结果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文所论 ,是严肃的学术批评 ,包括学理批评、学派批评和学风批评 ,暗箭伤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有"文史不分"的传统。本文探析了"文史不分"的成因以及"文史变异"的复杂现象,阐明在历史研究中应"文史离析",而非"以文为史"。  相似文献   

7.
1983年7月,《文史》杂志发表姜纬堂先生《辨<心史>非郑所南遗作》,本人期期以为不然,便作《论郑恩肖<心史>绝非伪托》(以下称“拙文”),寄《文史》,遭拒;改投《学术月刊》,获刊于1985年10月号。1987年4月,《学术月刊》又发表姜氏《再辨<心史>非郑所南遗作——答陈福康同志》(以下简称《再辨》)。编辑欢迎我再写文章。我当然赞佩《学术月刊》的做法。只是当时除了因忙以外,探为《再辨》的文风、学风而惊异,乃至竟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6,(6)
史传中经常出现历史人物"疽发背而死"的记载。此病在古代为膏肓之疾,死亡率很高。史传中这一叙事元素不仅仅为实录,往往还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意蕴:它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忧患意识,至明清之际成为遗民的一种隐晦死法;因患上此病时死相极为凄惨,故史家在此中融织了天道观念,至后世演化为诅咒之语。叙事手法上,"疽发背而死"含蓄地表达了历史人物的情感,流露史家的褒贬倾向,并渲染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一叙事元素符合古代文史交融的传统,为史家青睐。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内蕴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等具体内容。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具有一致的生成逻辑,二者相互推进、共荣共生,这为红色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涵养提供了可能。新时代新征程,以红色文化涵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需要以切实的举措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教育模式及其涵养初心使命的体制机制,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其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易以研究国学而名驰一时,其主要成就在诗词曲研究。他先后执教于中央大学、中正大学,是民国时期江西文史界的重镇人物。其《词曲史》是在20世纪初较早以现代学术方法研讨词曲的重要著作,惜今日罕为人知。  相似文献   

11.
由四川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历史学会等 1 7个单位、团体联合举办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纪念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 90周年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9月下旬在四川金堂县召开。来自四川省各高等院  相似文献   

12.
训诂学是文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学习和研读文史专著与论文时 ,常常发现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 ,由于忽略了训诂学的研究成果 ,而产生常识性的错误。现摘取几个典型的事例 ,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中的失误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誉满全球的著作 ,其蕴涵之宏大 ,论述之精深 ,探讨之广博 ,使中外科技史工作者为之叹服。它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的创立 ,有开榛辟莽之功。但是 ,由于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的训诂学了解不多 ,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相似文献   

13.
汉之前,文史一体。《史记》以后,至魏晋迄唐,文史两分。与之相对应,人们对文史异辙过程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论家将重藻饰、押韵、抒情的诗赋类为主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史作品区分开来。第二阶段,史学家将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和文学作品分离。第三阶段,人们对以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自身即史著和小说的分离,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对文史两分认识逐步深入、细化的过程中,刘知几的《史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语讳,就是语言文字中的避讳。古代语讳是文史研究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它造成文字混乱,淆乱史实,对文史研究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语讳和时代的对应关系规律也可利于版本鉴定、辨别伪书等文史考证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5.
初识《重庆社会科学》,即被其具有浓郁地域色彩、深厚文化涵养、饱含学术气质的封面装饰深深地吸引。它让我笃信这样一份成熟内敛而又富于生机活力的刊物,定能成为融汇思想、孕育文明的宝贵土壤。  相似文献   

16.
文史期刊作为精神的物化产品承载着传播文化、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文史期刊的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先进性、专业性、开放性与文学性四方面。对文史期刊所固有的文化属性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探究是期刊编者和作者共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学,而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其孕育出的人文精神;大学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本质规定是其展现出的人文修养。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其积淀、涵养出的精神文化底蕴,教师是大学精神建设的核心主体,而师德水平则是教师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故此,师德建设对高校和高校教师而言既是一项基础而恒久的职责,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挑战所提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化传统与世界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乐民 《学术界》2002,(3):57-66
本文从宏观角度论述了研究世界历史的两条线索 :一、了解欧洲应了解欧洲的“三史”———通史、思想史、艺文史 ;二、了解与欧洲互为参照的中国。从而对于近世欧洲所形成的西方文化传统及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展开思辨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刘曙光 《云梦学刊》2006,27(4):9-12
在中国,西学东渐之前,文史不分家,做学问也不重分类,一个学者治学可能涉及诸多领域。如,梁启超自言于文史两样都有兴趣,而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种传统影响至今,很多学者涉猎仍然很广泛,如,季羡林、李锦全等一些老一辈的学者,他们都谦称自己为“杂家”。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总是将思想史与哲学史混同起来研究,于是有上世纪80年代《哲学研究》发起的思想史与哲学史关系的讨论①。近十多年来,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又纠缠在一起,于是,近些年来关于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暨中国抗战文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9~20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8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大会从抗战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抗战文史的区域性研究、抗战文学比较和译介及传播、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