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精神劳动或可能、应当商品化,或不可能、不应当商品化,是有区别的。精神劳动可能给物质产品增加附加功能,使名牌产品获得高附加值。精神劳动商品的价值规律较为简单,其中,高、低端精神劳动商品依循简单的市场供求价值,中端精神劳动商品依循市场均平价值规律。精神劳动商品化有利有弊。用金钱激励方式促进人文、社科基础研究,效果适得其反;将艺术院团等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却能繁荣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2.
价值消费论——价值系统论稿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价值消费是一个被忽略的课题。这并不奇怪,在传统的价值学框架中,价值消费完全是处在一种被动、受动或无足轻重的地位上——价值既然是对需求的满足,价值消费当然不过是价值的归宿而已。甚至,一些同志动辄便把价值消费与不劳而获、与索取联系起来。事情是否真是这样呢?当然不是的,在科学的价值体系中,价值消费决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有着与价值创造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和研究价值消费,是价值学中一个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由于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影响,对"劳动"的研究几乎被淹没在对"商品价值"的研究中,劳动理论丧失了独立品格,这严重影响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本文将集中探讨并回答"劳动是什么""劳动创造什么价值""劳动怎样创造价值"等问题,揭示"产品价值二重性"生成规律,为后面讨论商品价值规律做好铺垫.本文重点讨论的"超质劳...  相似文献   
4.
由于时代局限等原因,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商品价值实体论"皆不成立,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缺憾.但是,由它们生成的商品价值二重性和商品价值规律等却是正确的,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基石.本文在阐述马克思这些缺憾的同时,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其一,作为一流智者的马克思,何以会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错误";其二,存在理...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因对人文社科领域中学术泡沫泛滥现象深恶痛绝,我曾撰文揭露批判(参见<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载<南方周末>2005年11月10日).当时,便有网友指出,中国高校理工科领域中,泡沫学术现象同样很严重.这让我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6.
<正> 在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城市美的保护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美的建设固然要以城市物质文明发展为基础,并且作为一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又能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它本身却是属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并以其美育功能在城市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鉴于作为本文立论基础的“城市美学”,涉及城市住宅生态学、城市规  相似文献   
7.
“价值事实”是否存在 ,与“价值事实”对举的“事实”怎样称谓 ,是价值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既然价值现象是客观存在 ,反映它的“价值实事”的自然也是客观存在。“价值实事”是价值认识的结果 ,与它对举的“事实”,只能是科学认识结果的“科学实事”。任何科学实事 ,只要加入了价值判断 ,就立刻变成了价值事实。相对科学事实而言 ,对价值事实的认识是困难的 ,难度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 ,价值认识主体的倾向性 ;其二 ,价值评价尺度的复杂性 ;其三 ,价值认识客体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造成现实道德困境的“道德内因”的分析,指出道德重在建设,必须从当代中国现实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寻求新的道德增长点,寻求新的道德建设方向,继承借鉴传统美德或西方的优秀伦理资源,创建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道德体系──新华伦理。  相似文献   
9.
<正> 《沉思》发表于1921年改版后《小说月报》12卷1号上,茅盾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把它与《微笑》并列作为王统照早期小说代表作进行过评析,解放后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有关王统照章节中也都提及《沉思》。但除茅盾外,大多数论者都是从现实主义观点看待它,认为《沉思》是表现“美和美的理想被毁灭的主题,它反映了作家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①。这个判断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0.
价值学界多年来一直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价值"等同于"价值一般"。曾有学者质疑:人吃饭与牛吃草,都满足生存需要,为什么只有前者为"价值关系"?本文从回答这个问题入手,阐述了"价值"的合法性与价值论的科学性问题。尽管从价值中心主义出发,人类拥有命名"价值"的"特权",但人毕竟不是只消极地满足本能需要,而是能超越本能、创造属人的世界;相对而言,人的类本质对人类生存更有意义。这样,当客体效用功能因满足主体需要、获得"效用价值"的同时,客体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或"本质觉悟",便也被人类所肯定,获得了"类本价值"属性。科学的"价值一般"定义,理应把握价值为人、立人的二重性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