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继《于丹〈论语〉心得》之后,于丹又推出的一部新作《于丹〈庄子〉心得》。首印100万册,创造了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界畅销图书首印的最高纪录。3月3日,《于丹〈庄子〉心得》在京首发,于丹创下了11小时狂签1.5万本的中国畅销书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新天地》2007,(4)
春节后网上有数名博士联名发帖反对于丹讲述《论语》、《庄子》的方式,并呼吁《百家讲坛》栏目让她"下课"。不久又有10名博士发表声明坚决站在于丹一边。反对派博士一方天涯社区发帖,名为《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发帖人也就是此次联手签名  相似文献   

3.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于丹〈论语〉心得》只是当代社会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它在给大众启蒙的同时并没有全面深刻地传达出《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使《论语》在当代陷于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品三国》捧红了易中天。《论语心得》让于丹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超女,如今易中天和于丹时代过去,一个自称“北京猿人”的纪连海相声加评书的独特演讲风格,再一次征服了广人观众,被称为《百家讲坛》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5.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栏目《百家讲坛》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快,中华书局出版了该节目的讲稿,销量一个月内突破了80万册,估计最终将超过易中天的《品三国》(上)。我们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论语心得》的畅销;第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论语心得》的性质呢?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一首先,作为电视媒介和出版媒介来讲,销路来自于需求。《论语心得》的火爆,说明受众需要它。那么,受众为什么需要它?它又是如何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呢?答案可能是,在这个日趋理性化、功利化的社会,人们对精神价值的可靠性产生了强烈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接受修辞学》一书为理论基础,分析于丹与李悦在《论语》战中所经历的一次接受与二次接受过程。在一次接受中,于丹从生活的层面、心灵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李悦从字词、语意的注解出发,指出于丹的14处错误。在二次接受中,于丹的传播渠道是口头的、复合的、官方的;李悦的渠道是书面的、单一的、复合的。在《论语》战这一文化现象中,我们看到了接受过程在修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为使学界重新认识《庄子》和《论语》的关系,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庄子》重言和《论语》的关系,发现《庄子·大宗师》篇中子贡助理子桑户丧事和《庄子·天地》篇中的子贡遇汉阴老人两则重言在叙事上对《论语·微子》篇中子路问津和子路遇荷榛丈人两则故事存在模仿的倾向。同时指出《庄子》重言在叙事模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和扩充,从而超越了《论语》。  相似文献   

8.
近年关于<庄子>的文学研究著作主要有七种:阮忠的<庄子创作论>,宋效永的<庄子与中国文学>,孙以昭、常森的<庄子散论>,白本松、王连锁的<庄子与中国文化>,刘生良的<庄子文学研究>,孙克强、耿纪平主编的<庄子文学研究>,孙雪霞的<文学庄子探微>,于丹的<于丹<庄子>心得>,李剑主编的<庄子很生气>.每本书都有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也存着局限和缺点.  相似文献   

9.
3月3日下午1时,雨中的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拥挤不堪。前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已经被人阵包围得严严实实,有的举着伞,有的干脆淋着雨。他们怀里大多抱着一个黄色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于丹<庄子>心得》或《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将在这里进行新书签售。签售现场所在的五楼戒备森严。记者从安全通道上楼,被保安仔细盘问,又与组织者沟通之后才得以进入。简短的发言结束后,于丹新书签售活动正式开始。不一会,贴在外墙上“每人限签十本”的公告被撕下,再贴上去“十本”就改成了“五本”。记者站在五楼阳台往下看,“之”字形的队列井然有序。见此,大厦保安部门的一个负责人近乎感慨地说:“这就是民愿啊!”  相似文献   

10.
从《大宗师》和《天地》中两则重言对《论语.微子》的叙事模仿可以看出,《庄子》部分重言在叙述视角、叙述者类型、叙述情节、叙述人物、叙述结构上对《论语》叙事进行了有意的模仿,但《庄子》重言在对《论语》叙事模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和扩充,从而超越了《论语》叙事。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于丹在海淀书城搞签售,其场面让媒体从业者、图书从业者乃至警察们都有些瞠目,书城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得不动用当地警力维护秩序,一时间“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愿景于世间再现。说实话,于丹对《论语》的普及性宣传,很好地恶补了一下国人的缺欠。其富于感染的讲法也让人称道,但于丹的《论语》解得切与不切,崇古的背后又是些什么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倡导学生学习经典,所以应该发动中学生读《论语》,背《论语》,写《论语》相关的文章!"校长如是说。为此,学校图书馆特地引进了鲍鹏山的《论语导读》250本,《新版论语》40本,《孔子传》100本,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借阅,并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撰写阅读心得,下学期伊始,全校语文老师会组织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把其中经典的东西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和各位朋友分享  相似文献   

13.
我对周杰伦的熟悉程度甚于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北师大教授于丹现身香港尖沙咀商务印书馆出席《于丹<论语>心得》英文版签售活动时如是说。曾在香港被称为国学超女的于丹表示,生活和文化应该是多元化的。(6月15日广州日报)于丹再次被周董附体,于  相似文献   

14.
子贡形象比较研究——以《论语》和《庄子》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子贡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其形象在分属于儒道两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庄子》中均有记载。道家著作中的儒家人物形象常被视为不足为信,但通过比较分析这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子贡形象的记载,笔者发现,《庄子》中的子贡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贡形象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因此《庄子》中的子贡形象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彭祖菜设计     
正"彭祖文化"的真谛,养生求寿而已。究其文化内涵,以"述而、好古"为道之传承(见《论语》、《孔子家语》、《庄子》);以导引养气为体育健身传承(见《庄子》、《荀子》);以饮食养生为行业传承(见《楚辞·天问》)。从"民以食为天"的意义出发,饮食养生当名列第一。一、关于《彭祖菜谱》与"彭寿宴"徐州对"彭祖文化"的认识始于1990年初,"徐州  相似文献   

16.
于丹的《论语》讲座在历史背景知识、对孔子言论的理解和理论观点方面都有大量的错误。本文分析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纰缪,特别是于丹对别人批评的回应,探讨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和个人感受与客观事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惠艳生 《新天地》2011,(10):193-194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很快引起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载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论的经典;而孔子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早巳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世界先秦散文著译通论黄鸣奋先秦散文17世纪已传入欧洲(以译本为据),最初不是作为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引起欧洲人的关注,而是因其所荷载的哲学、宗教、伦理、历史等观念获得重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代表作最早的欧译本用的不是英语,而...  相似文献   

19.
张闳 《今日南国》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20.
单纯从学理上去阐述"道术"与"方术"的内涵,会与《庄子·天下》文本产生诸多的矛盾冲突,其实"道术"与"方术"主要是学术分期的概念,《庄子·天下》作者根据他所接触的古代文献和思想史材料总结提出了这一创造性见解,而且在这一学术分期的背后实际上对应着思想史的真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因此,这一学术分期的提出并不是《庄子·天下》作者的凭空杜撰.《庄子·天下》实乃我国先秦学术史上当之无愧的一篇极重要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