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潘慎、孙安邦、胡懿安等编撰的《词律辞典》,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唐宋以来词调之大成。共收词调1150个、词体3000个,比康熙时编纂的《钦定词谱》多三分之一左右。凡常用调、僻调,无分雅俚,兼收并蓄。在采集词调上,本着“宁溯其源,不逐其流”的原则,扩大了唐声诗的收集范围,剔除《词谱》中的元人小令,同时纠正了《词律》、《词谱》沿袭之误。澄清、辨伪之外,重新校勘了词律中的可平可  相似文献   

2.
孙其芳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四期发表《敦煌词与唐宋词论略》一文,从燕乐源流和表现形式、敦煌词与唐宋词的作者、词调词体、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据最新考订与统计,两宋词坛所用词调总数共计1490调,其中词调正名为844调,词调异名为646调;常用词调正名为206调,"低频词调"正名为638调。宋代词调"十大金曲"为:《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念奴娇》、《菩萨蛮》、《满江红》、《蝶恋花》、《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宋代词调不仅总数远超唐五代,而且众调兼备,体式多样,中长调反而显现出超越于小令的优势;宋词沿用唐五代词调仅75调,宋代创制和运用的"新声"词调则多达769调,而以创制长调慢词的成就最为卓著。宋代词调的创制和运用既有力地印证了宋词的繁荣气象和绚丽风采,而宋代词调的统计与整理也必将弥补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收录词作24373首,使用668种词调,其中常用词调有57种,自创调103种。一方面,通过对明词用调情况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明代词坛绝非全为《花》、《草》所笼罩;明代自创调未能推广;明人作词在词调的选择上趋于集中而于小令尤为擅长。另一方面,将明词用调情况与宋词相比较,则可见明人选择词调的倾向性与宋人极为接近,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词调使用率排名的波动、部分词调使用领域的特定化以及对同一词调新旧体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芷萱 《天府新论》2021,(6):149-156
词体起源、词调范围和词调分类,是词体研究中长期聚讼纷纭的重要问题。《唐宋词谱校正》在学术界有关于词体新规范的构建进程中,对这些词体研究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解决。它强调了燕乐在词体产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辨析词和声诗、大曲、元曲等文体的关系,确定“律词”标准的基础上,明确了词调的范围。其文献价值和研究成果对词体研究走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志和《渔父》词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代表作品,被称为“渔父”词之祖,仿作、翻作不断,在唐宋时期形成一个传播链条。在传播过程中,渔父词突破了原有《渔父》词调的束缚,丰富了渔父词的内涵,渔父的形象也由单一欣赏型转向凝结创作主体情感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7.
在现存所有的词调中,《莺啼序》是长词调之最,共240字。该词调到底始于何人,目前还存在着争论,在正统词人内有吴文英、高似孙两说。传统观点认为《莺啼序》始于吴文英,本文认为是高似孙最早填《莺啼序》,这与田玉琪先生的观点相同(见《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110页,以下简称田  相似文献   

8.
试论宋代《渔家傲》词的创作与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鑫  刘尊明 《齐鲁学刊》2006,(1):130-134
《渔家傲》是两宋词坛上出现较早而且颇有特色的一个小令词调,出现了不少以创作此调而著称的词人,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该词调具有高扬清丽的音乐风格和声情特征,终宋之世传唱不衰。北宋前期,《渔家傲》的歌词创作即呈现出繁荣景象,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三人的成就最高。中期以后,则进一步朝着多元并存的格局发展演变,以苏轼、黄庭坚、周邦彦三人的贡献最大,他们各自构成一派,并在其身后衍为一脉支流。  相似文献   

9.
贺铸是北宋时期的词人,其词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诗化"特征,这与词调选用密切相关.贺铸选取的词调不仅直接为其词作大量化用前人诗句提供了前提,且从常用词调方面也渗透出对诗歌技巧的借鉴.此外,其独树一帜的另拟新调名行为,也呈现出向诗歌形式的复归.从流行趋势考察词调,发现贺铸词诗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贺铸词调的选用情况与诗化特征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贺铸词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0.
《支机集》是明清之际云间词派蒋平阶师生唱酬与家族唱和的词集。无论是在词调选用、论词蕲向,还是在题材、风格的取向上,都表现出了其力持复古、取法《花间》的倾向,如词调选用基本出自《花间》以及"专意小令"的词体形式,倡用"托情闺阁"的比兴寄托的手法,推崇温婉柔丽的词风等,而这正是云间词派变异的转捩点,同时也是云间词派走向衰亡的先兆。  相似文献   

11.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12,33(4):102-106
朱祖谋论词最矜慎,故留下的论词文字极少,其《望江南》组词就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通过对清代词人的品评,《望江南》凸现了这位大师的词学思想:知人论世、词穷益工、扬常抑浙、反对艳冶、重音律、尚真情.  相似文献   

12.
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化是唐宋词发展、演变的重要方式,《渔父》词更是如此。其文人化主要表现在:一、自唐代张志和首作《渔父》以来,凡赋此调者,皆以渔隐为词旨、以清逸为词风,而这正契合唐宋文人以雅为尚的生活、审美情趣,故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文士的接受与创作群体的喜爱与追捧;二、《渔父》原为民间渔歌,经由文人之手,才转为稳定的词调以供"依调填词"。之后,为了歌唱或内容上的需要,文人藉由檃括类曲内容、变非类曲为类曲或扩大类曲范围等方式打破该调的稳定性,完成了改造与变奏;三、该调突破了词体本身,同符合文人意趣的书画、歌舞相结合,实现了艺术互通。张志和的画,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以及史浩的《渔父舞》都与渔父词密切相关,便是证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察明拟话本小说中《西江月》、《如梦令》等常用词调,认为从话本发展而来的明代拟话本仍部分地葆有话本说唱文学的特质,特别是在词调运用方面已形成说唱文学流行性、娱乐性、甚至应歌性的审美惯性。随着通俗文学的日渐兴盛,文人在转而为词时亦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发现恰是此类词调在明词中亦大多被称之为俗调,词家会不自觉地把时曲民歌风味融入其中,形成明词曲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认为内藤湖南是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这一说法并不确切。柳诒徵才是近代史学体系规制下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在1902年编撰完成的《历代史略》中,柳诒徵就已对“唐宋变革”问题有着明确揭示,时间上远早于内藤湖南。此后他又在《中国商业史》中对“唐宋变革”问题加以重申,并在《中国文化史》中作了系统阐发。有证据表明,柳诒徵的唐宋变革论曾对陈寅恪和钱穆产生过影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柳诒徵在“唐宋变革”问题上的贡献长期受到忽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中国学者的唐宋变革范式。  相似文献   

15.
付琼 《兰州学刊》2010,(6):188-196
台湾钟志伟《明清唐宋八大家选本研究》参用清代唐宋八大家选本八种:吕留良《八家古文精选》、蔡方炳《八大家文选》、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秦跃龙《唐宋八大家文选》、陈兆仑《陈太仆批选八家文钞》、高嵣《唐宋八家钞》;其中蔡方炳、秦跃龙二种为我所未见。今据钟著对上述二种的信息加以转录,并对笔者所经眼的十六种选本的二十八种版本加以叙录,以为两岸治文学者互通有无之助。  相似文献   

16.
词调《莺啼序》非始于吴文英 ,而是始于高似孙  相似文献   

17.
张海沙 《人文杂志》2007,(4):129-136
《金刚经》是唐宋时期流传最广、也是唐宋时期文人最热衷的一部经典。唐宋文人对其谈空论幻的义理很感兴趣,在阐释《金刚经》的义理是表现出以儒道融合佛教的倾向,文人也将对《金刚经》的理解运用于诗文创作与批评之中。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也崇信《金刚经》具有神异功能,奉持《金刚经》可得庇佑。  相似文献   

18.
刘芳 《兰州学刊》2012,(6):87-92
词曲二体于宋元二朝先后成熟,并发展至各自的艺术高峰,它们在盛行时间上前后接替,体制上极其相似,流传都十分广泛,其间有千丝万缕的承袭关系。南北曲曲调虽不是单一来源,但词调(包括民间词调、文人词调)无疑是曲调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考察北曲、南曲对民间、文人词继承的不同情况,探讨南北曲曲调系统对词调的继承方式,发现北曲大多数来源于民间新生词调,继承文人词调者屈指可数;而南曲由于其体制天然与词相近,对民间词、文人词都有较多吸收,甚至民间南曲也受到了文人律词的部分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五七词律     
皇甫松的《忆江南》: 阑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此体二十七字。按宋王灼《碧鸡漫志》云此曲自唐至今皆南吕宫,字句皆同。宋人词调中之《忆江南》,又变为一体,五十四字,列入双调。如吴文英的《忆江南》词:  相似文献   

20.
秦观《淮海词》留存完整词作96首,实际用调48种,从整体上看,具有用调分散、选调丰富的特点。秦观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作长调较多,元祐、绍圣后却骤然减少,与当时长调逐渐增多的大趋势并不一致。这种情况与秦观的创作内容、生活处境、词作风格有着紧密关联,也受到了苏轼、柳永的影响。秦观颇通音律,有不少自创的词调和体式,依《钦定词谱》,首见于秦观的词调共有6个,这些词调在后世虽然没有广泛流传,但也不乏应和者,存在一些变体。除创调外,秦观尚有创体11种。秦观所创体式,改动之处虽不多,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后世应和者大多能够遵循秦观的声情和体式进行创作,并在秦词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少变体和别名。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秦观的词坛地位和词作的传唱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词人的改动大多符合音律而受到后世词家的欢迎与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