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程小娟 《兰州学刊》2009,(10):188-190
论及冰心的作品,人们多谈论其“母爱”“自然”,却对其基督教观念颇多争议。事实上,冰心的基督教观念,尤其是其爱的、创造者的上帝观是她“母爱”和“自然”观念的终极依据,忽略了这一点,也就难以深刻领会冰心作品中巨大的激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4)
奥古斯丁在其传世著作《上帝之城》中提出了"两城"的概念,即"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按照奥古斯丁的理解,"上帝之城"是由上帝为王,由天使和圣徒所组成的天上之城。奥古斯丁认为,基督徒只是暂时寄居在"世俗之城"中,只有"上帝之城"才是他们永恒的居所。奥古斯丁的"两城"观念在基督教神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有关基督徒身份认同这一方面,给予后人很大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浅谈尼采的“反道德”贾海涛对于尼采来说,反道德和反基督教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他那里,反基督教就意味着反道德,道德是基督教的主要内容,他要反的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而不是仅仅否定上帝的存在。他认为,只有抛弃基督教的道德观,解放人的本能,人类生命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帝权威论     
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立场上构建了宗教生存伦理学。其中,上帝居于决定性的地位,规定着人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克尔凯郭尔的上帝经历了一个从“创造的上帝”到“信仰的上帝”的转变过程,使外在的上帝逐渐变成了生存主体的主观真理。  相似文献   

5.
寇爱林 《人文杂志》2008,1(3):19-26
普罗提诺的经历和所处世界决定了其宗教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灵魂如何走向上帝以达到灵魂与太一、人与上帝的合一.灵魂本身的神圣性和下降到形体世界及其邪恶为灵魂回归并与上帝合一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于是,人的灵魂借助德性、美和爱以及辩证法,从形体世界上升到灵魂本体、再到理智世界,最终在一种神秘的迷狂状态中与上帝合一.在理论层面,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宗教思想通过奥古斯丁融进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对基督教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实层面,他启示我们在这个物欲、喧嚣而虚无的时代如何获得灵魂的宁静与和谐,而个体的灵魂和谐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在分析比较笛卡尔和牛顿的宇宙论思想中的“上帝”的不同。同为17世纪的天才,笛卡尔和牛顿不仅在数学领域、物理学领域镌刻了自己不朽的名字,而且在自然哲学方面,亦形成了各自的有影响的宇宙论思想。在有神论的17世纪,笛卡尔和牛顿的宇宙论思想中,二者都悬设了上帝的“在场”。但是,二者所悬设的上帝在其理论体系中却又是不同的“在场”,这种不同更是反映了宗教与科学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在其晚年的宗教文论中提出生命的本质在于精神,生命的价值在于体现上帝之爱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这一思想通过长篇小说《复活》中关于地上、自我和上帝三个层级的审判所构成的潜文本得到体现。托尔斯泰不同于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着重从伦理角度寻找改造世界的途径,作品表达的救世思想,就是爱他人,从而尊重、保护和提升人性。它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价值,至今仍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平心而论,鸦片战争时期的“师夷乏长技”,洪秀全的“拜上帝”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洪秀全利用一知半解的基督教知识附会上帝,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追求当中,把政治化的宗教与其反清大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建了反映广大农民绝对平均主义要求的“天国”理论,从而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迅速向专制独裁转化;公有制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又使层层官吏贪污中饱;洪秀全在建立唯一真神掩盖下的帝王大业的过程中异化到了反面.政治化的宗教和宗教化的政治,再加之理想化的空想,促洪秀全的空想转眼化作泡沫.  相似文献   

9.
鉴于萨特在大量作品中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描述上帝,由此,他被视为对上帝持有一种"既缺席又在场"的矛盾性态度。然而,仅以"含糊性态度"来概括萨特关于上帝的立场有失妥当。宁可说,萨特持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无神论立场,即上帝的缺席构成其哲学理论的主旋律。一方面,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基本原则和主要基础的关于意识与自由的现象学本体论体系,为萨特"否定上帝存在"的坚定立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辩护;另一方面,萨特构建一种以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的全部努力完全排斥了上帝存在的可能性,这也为其无神论立场提供了一种辩护。  相似文献   

10.
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上帝”历史观在史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历史学的全面倒退,相反,它带来了全新的历史观念的变革;它不仅培育了日后历史学的世界主义史观和世界整体史观,埋下了历史学对世界历史规律的信仰和探索的种子,而且向人们灌输了历史是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以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对宗教道德的批判,既有冷静而精辟的说理和详尽的论证,也有满怀激情的怒骂斥责,更有机智尖刻的讽刺嘲笑。这些笔锋犀利,生动活泼,才华横溢的无神论作品,今天对于我们弄清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唤醒人们的宗教迷误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 基督教道德是基督教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宣称:上帝是道德的立法者和楷模,道德就是上帝规定的,命令人们绝对服从的东西。因此,没有宗教就没有道德。基督教道德集中体现在“十诫”中,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信德”,即要信仰上帝:遵守上帝的诫命;(二)“望德”,即要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轻视现世生活,虔诚地  相似文献   

12.
宗教问题是多克特罗(E.L.Doctorow)《上帝之城》的核心问题之一,全书就是由十字架的被盗而展开的。书中对改宗的基督教神父佩姆伯顿和进化派犹太教(Evolutionary Judaism)女拉比莎拉的叙述,正是多克特罗对犹太—基督教传统在现代处境中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的魔鬼是罪恶的代表。上帝是善的,而世界上却有恶,这就是由于有魔鬼与上帝为敌,诱人犯罪。《旧约·创世记》说,当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初人以后,一条狡猾的蛇引诱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从此就失去了乐园,引来了罪孽苦恼的世界。这  相似文献   

14.
蒋小杰 《理论界》2013,(8):113-115
霍布斯通过理性来公约神权和俗权之争,通过圣经权威的公共化以及基督信条的底线化,通过对上帝的悬置和基督的离场,艰难地实现了基督教神学的世俗化,催生了现代性,完成了时代的思想转型,他的神学政治论证策略也给我们理解现代性的缘起提供了特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与西方哲学史研究关系也十分密切。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希腊化”与“基督化”的学术争论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并对基督教作为一种亚文化及其文化创造力作了肯定,从而得出“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虽然崇拜多神,但更强调以人为中心,从我命在我不在天出发,主张依靠人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得道成仙的目标。基督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中心,从原罪论出发,强调上帝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以荣耀上帝为人生的使命。本文通过对中国东晋道士葛洪与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幸福观的比较研究,来呈现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理想所表现出的自觉意识,并力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中西宗教基本精神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商家除了其商品质优价廉取胜外,能否招徕顾客吸引回头客,往往与对顾客是否热情有关。尤其是在供大于求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热情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商家常用“顾客就是上帝”作为热情服务的口号。目的是,要求每个店员对待顾客要象尊重“上帝”那样虔诚。可惜,在这句口号指引之下,效果并不理想。顾客遭白眼、受冷遇、被欺诈、挨宰者已屡  相似文献   

18.
罗尔纲先生著《太平天国史稿·卷二十二·石达开传》中照录了石达开离京时向太平天国军民表白自己态度的五言告示。其中有这样四句:“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徒,勉报主恩仁。”这个五言告示,当时在多处出现,辗转传抄,字句颇有出入,在此文中,笔者不拟对其他字句出入进行探讨,只想指出一个问题,即第三句是“力酬上帝德”而非“力酬上帝徒”。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20.
孔孟之天强调天的道德属性,在天人关系上人以天为道德本体,人可以与天合一。《圣经》中之上帝是人不可预知的,超越人的认识能力,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单向度的信仰关系。由于孔孟之天与《圣经》中之上帝的不同,儒家和基督教的终极宗教精神也就有了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