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著名思想家李卓吾深受佛学,尤其是《维摩住经》的影响,这全面表现在他的思想、行为及文学批评之中。《维摩诘经》对其人生方式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恣意任性,游戏人间的狂放态度;二是怀入世之心,言出世之语,行世间之事一是强烈的教主情结。而卓吾思想与《维摩诘经》的联系,较为显裕的有:“佛、魔不二”论及“人间净土”论两点。在文学批评上,卓吾的批评活动同样深深带有《维摩信经》的印痕,这从《水许》批评中的“游戏”说,“佛、魔”税及《杂税》等论述文艺的有关内容中可略见一斑。本文认为劳分析李卓吾思想性格的形成及其文学批评的特点,从《维摩诘经》的影响入手,是一个最为直接而切近的着手处。  相似文献   

2.
维摩诘与观世音是大乘佛教中两个著名的菩萨,在汉、魏之际几乎同时传入中土,很快受到广泛崇信。《维摩诘经》一时被视为“略叙众经要义”、“义包群典”的纲领性经典;观音则“神奇世传”,不仅有关经典(《法华经、普门品》及其单行《普门品经》、《无量  相似文献   

3.
《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过去曾被某些论者誉为“诗佛”。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佛门弟子,连名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地主的奢华生活,王维是亦官、亦隐、亦居士,和他相差不多。这位诗人随着人生态度日益消极和佛教信仰日益虔诚,就日益欣赏生活中和自然中那种与佛教的寂灭思想、隐士的闲适心情相适应的幽静的情趣。静的美简直成了他后期山水诗、也是他大多数山水诗的共同的境界,《鸟鸣涧》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在大乘佛教的人物谱系中,诗仙李白最为尊崇的是维摩诘,甚至还以之自比。但是,从其存世作品分析,则知李白的维摩信仰自有特色,即主要凸显的是《维摩诘经.方便品》"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的精神内涵,而较少谈及"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相似文献   

5.
《维摩诘经》是汉译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一人物形象。他智慧通达、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具有多重性格和复杂人格。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和多重对比的手法,深刻表现了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哲理意蕴。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佛教世俗化和世俗生活宗教化相结合的倾向,对中国佛教、中国古代文人人格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佛教中国化的世俗基础屈小强一、《维摩诘经》和居士佛教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对于人与宗教的关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人并...  相似文献   

7.
《坛经》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韶州韦刺史与六祖慧能的一段对话,其主旨可概括为自性清净心和无相、无分别行。自性清净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无相、无分别行则根源自《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基于二者之上的唯心净土与传统弥陀等净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又是相互圆融的。  相似文献   

8.
东晋士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体现了“身名俱泰”,“仕隐兼修”的价值趋向,而《维摩诘经》 中倡导在现实世界寻找佛国净土,鼓励在家居士的思想,正是迎合了东晋士族文人的这一普遍心态。无 论是张湛的“至虚”学说,还是《世说新语》中东晋士人的双重人生态度,都可以视为维摩在家居士思想的 诠释。  相似文献   

9.
王新水 《兰州学刊》2005,50(5):91-92
竺道生离开长安南归至建业后,阐发"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等思想,与僧肇思想的差异不言而喻.但从他长安时期仅存的著作维摩诘经注来看,其实已有这些思想的萌芽,与僧肇已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西夏活字版印本及其特点和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西夏泥活字版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西夏木活字版印本。本文通过对它们的详细考证,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及西夏活字版印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人雄 《西域研究》2014,(4):105-109
本文试图以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和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等为例,分析佛经文本线性结构、佛珠式结构、网状结构等叙事程式,与以后的小说中的同类程式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12.
陆昱 《理论界》2010,(5):72-75
为了改变佛教"非人间化"的严峻现状和恶性趋势,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和星云法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佛教与现世的关系进行了认真、执着的探索,提出并发展了"人间佛教"思想,实现了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回顾"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历史,研究其内蕴的和谐理念,这有助于促进人心灵世界、促进家庭关系、促进人与社会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朴初先生一生实现了由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生,这种转生为佛教由出世走向入世,从天上走向人间奠定了基础。赵朴初先生倡导"人间佛教",使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相契合,并以此实现民本的价值诉求,"人间佛教"立场即是人民立场,彰显出"人间佛教"的民本价值旨归。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以满足广大民众之物质与精神需求为鹄的,充分彰显了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之民本价值面向,凸显了赵朴初先生的民本情怀。  相似文献   

15.
宋人做诗偏爱以学问入诗,苏轼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对佛教典籍尤其非常熟悉,比如是《维摩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坛经》等佛教大乘经。佛典的义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本文以《金刚经》为中心,细细分析其在苏轼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从思想角度看,这部经帮助他如何运用佛教智慧来处理人生存亡意义的问题。从创作角度看,《金刚经》灭尽着相思想,给他提供不少写诗的源泉,或以之作为归纳而用,或以之作为演绎而用,或以之作为主导思想贯入全篇而用。正因如此,苏轼的诗歌所呈现出的才是另一番景色。  相似文献   

16.
经典是宗教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宗教经典往往兼具宗教性和文学性,既是特定的宗教文化载体,又是异彩纷呈的丰富文学宝藏。随着佛经被汉译后涌入中土,儒、道、释渐成中国传统文化之三大支柱,其经典遂为文人士子所重视和喜爱,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正如鲁迅所言:“晋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做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①唐宋时期,三教融合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文人士大夫不仅尊崇儒家元典,而且喜爱佛、道经典。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佛教比道教更加兴盛,各地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大量佛经开始广泛流布,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佛经作为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信徒和沾染佛学者,尤其是文士接受佛教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阅读、抄写、研习佛经便成为唐宋文人士大夫日常重要的精神活动,这一现象对唐宋文学产生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蔡日新 《船山学刊》1994,(2):129-142
佛教东传,便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寺院佛画的绘制,早在三国时便已滥觞。孙吴时的曹不兴,也许是史传较早的佛画作家。当时僧人康居会携佛像入吴,不兴则加模写,惜乎其作已佚。讫乎东晋载逵,不啻本人信奉佛教,尤善雕塑与绘制佛像,他在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以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被时人称为“三绝”。萧梁时名画家张僧繇的佛教壁画被时人奉为佛画样式,有“张家祥”之称。李唐时期吴道子笔下的佛画。  相似文献   

18.
李帮儒 《殷都学刊》2011,(3):150-152
北宗禅作为禅宗的一个支派,其必有尊奉的佛教经典。通过对北宗禅相关文献的考述,文章认为其所奉的佛经为《楞伽经》、《文殊说般若经》、《思益经》、《大乘起信论》、《维摩经》、《法华经》和《华严经》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太虚—印顺—星云"作为"人间佛教"理论谱系流变之样本,通过讨论从太虚到星云近百年间"人间佛教"理论演进,厘清当代"人间佛教"的多重价值取向。太虚以"对治"为主要动机,影响了印顺对"人间佛教"的命名;而印顺对"佛在人间"进行的教义溯源,又使"显正"成为星云建构"人间佛教"的关键词。从太虚到星云,"人间佛教"之社会价值体现为"对治归于显正"、"继往归于开来"、"发心归于发展"三种双重性取向,不仅与赵朴初等倡导之"人间佛教"相契合,也顺应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之需求,当可成为中国未来都市佛教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人间佛教的理论本质应该包括"人间性"和"佛教性","人间性"因为两种不同的"人间"存在而拥有两种"人间性",使得"佛教性"也呈现出两种形态,这种结构一方面构成人间佛教理论内在的丰富性空间,又让理论建构者可以选择不同诠释路径。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虽同为人间佛教理论的重要建构者,却因为各自对佛教的本质和人间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使得二人在"人间性"和"佛教性"的认识上呈现出有价值的分歧,实质上发展出人间佛教的两种形态:"太虚-综合的人间佛教"和"印顺-分析的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