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分权、税收竞争和地区税收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分权使我国地方政府实际上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财政自治,地方税收转移违背了来源地的征税原则,完全相悖于受益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税收的横向税收分配机制和纵向财政转移机制.总的原则是,由政府定价背离市场价格而产生的地区税收转移,应逐步通过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价格改革予以解决;清晰的、可识别的地区税收转移应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通过横向税收分配妥善解决;不清晰的、难以识别的地区税收转移则应由中央政府掌握,通过纵向财政转移机制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2.
“入世”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退税是世界各国推动出口的基本措施与成功经验 ,但作为我国促进外贸增长的一项法定政策 ,其积极作用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分析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现状 ,针对出口退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入世”后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影响 ,近期应采取的对策是 :1 将出口足额退税的原则写入《外贸法》中 ;2 提高监管水平 ,严厉打击骗退税犯罪活动 ;3 建立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 ;4 强化征管措施 ,实施计算机信息网络监控。  相似文献   

3.
彭新万 《兰州学刊》2009,(4):81-83,92
分税制改革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旨在摆脱“国家能力”被削弱的窘境而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使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对发挥财政的经济管理职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分税制的运行加速了地方政府(或基层政府)规模扩张,加剧了地方(基层)财政困难程度,成为农民负担难以减轻的重要制度原因。规避分税制所引致的问题,重新厘定中央政府角色、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出口退税新机制对广西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两年来国家对出口退税机制作了较大调整。出口退税新机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利益格局,以及外贸结构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对出口退税新机制实施前后出口企业受益变化、广西的外贸结构、地方财政负担等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当前广西应积极采取:建立经济项目财税评估机制、支持及早发展出口代理制、出口企业为适应退税政策调整尽早转变经营策略、政府部门间进一步完善退税协作机制等多项措施,促使出口退税新机制正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出口退税新机制规定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同负担出口退税 ,而由于出口地和货源地的不统一产生了收入与退税分离的问题 ,将导致由于部分地方财政倒贴出口退税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外贸体制改革。为加快外贸出口代理制的改革 ,并根据中国入世承诺 ,2 0 0 5年后全面放开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以提高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比例 ,将有助缓解收购出口带给沿海省份的退税压力 ,缓解生产地和出口地之间的矛盾 ,从而对出口退税新机制的推行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政府间财政体制密切相关。在总结地方政府债务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刻画地方债务累积的制度机制。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在缺乏稳健收入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依赖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外资金和土地财政应对必要支出和建设投资,暂时压抑了地方举债行动。预算外资金改革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使中央放松管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凸显。近年的财政改革集中于债务风险防范和支出责任调整,地方收入机制仍呈现不可持续的特征,地方债务问题持续存在。为遏制地方债务增长和防范债务风险,应强化地方税收自主权、减少土地财政、实施财产税改革、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占比等。同时,减少地方政府对投资平台的干预,对地方投资平台进行分类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健全地方政府和地方投资平台债务的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长期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使土地资源逐渐游离出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土地资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引资的重要筹码。由于中央政府完成土地要素市场化的制度变迁可能面临巨大的创新障碍和漫长的改革期限,而且地方政府又存在提高地方财政能力和辖区增长双重压力下的体制冲动,导致地方政府围绕土地资源展开博弈。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乏力与土地绩效评估机制的缺位的条件下,这种博弈对地区经济发展将造成重要影响。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中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平衡地区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1994年1月1日和2002年1月1日,中央分别出台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所得税税制改革,通过几年时间的运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间的事权划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经验,采取多种转移支付手法综合运用方法。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构建一个税权明确、税种适量、结构合理、制度严密、征管高效、调控力强,而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我国外贸发展。我国自2003年10月推出新的出口退税制度之后,退税政策功能实现了新的拓展。结合加入WTO后关税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的研究,我们发现新的出口退税制度所构建的双项调节功能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具有结构性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1日和2002年1月1日,中央分别出台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所得税税制改革,通过几年时间的运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间的事权划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经验,采取多种转移支付手法综合运用方法.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构建一个税权明确、税种适量、结构合理、制度严密、征管高效、调控力强,而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是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一种分级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创新 ,不断的历经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调整 ,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调动了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然而现实中却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基层 (县乡 )政府财力匮乏以及地区间财力的非对称性问题。应进一步明晰政府的职责 ,适当赋予地方政府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初步实现了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但分税制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急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1 “转移支付”的含义,是指把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转移给地方政府,以保证全国各地都能得到起码标准的国家基本服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要步骤,是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配套的财政再分配制度,既是国家均衡地区差异,保证各地基本需求的机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它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每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条件不同,表现在财政状况上,有的地方收支有余,有的地区收不抵支,这就需要国家采取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的方法,促使各个地区都能获得俱证社会发展和享受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纵向平衡,是指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月1日和2002年1月1日,中央分别出台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所得税税制改革,通过几年时间的运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间的事权划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经验,采取多种转移支付手法综合运用方法.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构建一个税权明确、税种适量、结构合理、制度严密、征管高效、调控力强,而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把在分税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供求博弈关系转换为佃农理论中的土地所有者与土地承租者之间的租金分成契约关系,并在过去研究制度变迁范式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主导型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谈判博弈理论模型,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租金分成博弈过程中向市场体制的渐进性过渡。尤其是,分税制激励利益独立且追求剩余租金最大化的地方政府化解外生性交易成本与内生性交易成本之间的冲突,从而自发地主导这场规模空前巨大的制度转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加之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使得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依然突出。以中西部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需求为基础,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供给模式,即以地方政府供给为主向由中央政府供给转变,从而减缓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到农村低保工作的管理之中,对推动全国性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对分税制财政体制有效的法律调整,必须始终贯彻整体以支定收原则、地方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相对统一原则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恰当原则。整体以支定收原则体现了财政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界线,保证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公共性;地方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相对统一原则维护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中央转移支付恰当原则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关系的连接点,维护了中央政府的调控权,确保了整个国家的政府收支活动的统一性、整体性与和谐性。  相似文献   

17.
改革房地产税制 重构地方主体税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严重不对称,地方政府无主体税种,省级、地方税收结构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按照分税制理论和国外经验,房地产财产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目标是优化房地产税制结构,降低房地产流转税负,提高房地产保有税率,把课征重点从房地产流转环节移向房地产保有环节,逐步将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负提高到占房地产税收的50%左右,逐步将房地产财产税(物业税)培育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分税财政体制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当加快中央和地方两个税收体系的建设;合理划分税权;在税收规模上对不同地区差别对待;促使地方税收与GDP关联;进一步明确税收征管权属;增加中央税系主体税种;简化税种设置;推行分税种式分税制;改革现行地方税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这次中央政府出口退税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这次改革对福建外贸出口与外贸体制改革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近期内会对出口企业造成成本上升与出口增速降低的消极影响。最后从财政支持、外贸体制与税收征管等方面提出积极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实行的分税制,是在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的前提下,以划分税种为基础,建立中央地方各自税收体系的一种新的财政预算体制。分税制改革的目的不仅在于分税、分收入,而主要是在理顺中央、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实现中央、地方财权划分规范化。分税制要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况,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增强运用国家财政政策的灵活性,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这一点在西方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中均广泛采用。一、西方实行分税制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1、美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美国是政治上实行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