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手稿>中的重要美学命题.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该命题的逻辑起点.美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产物,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有没有美学体系,这是一个尚待探讨的问题。但他们有自己的美学思想,却是无可争议的。在劳动学说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劳动创造了美”。稍加留意就会看出,他们有关美的论述,都是这一命题的阐发,都和这一命题一脉相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命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纲领。  相似文献   

4.
<正> 美的本质是个老大难问题,但马克思已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它的属性作出回答。曾有人说“美还是一个‘X’”,是个“理论之谜”。这是不妥的。本文仅就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结合巴甫洛夫学说,试作如下浅释。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了美的理论,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人的主观创造作用,首先表现在他的思想意识的能动性上。没有思想意识的能动性,就谈不到人在实践中的创造作用。关于人的本质,他是这样说的: “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  相似文献   

5.
潇牧同志在《美的本质疑析》一文中对拙作《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见《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有关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的论述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通过争鸣共同推进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这里就理解“劳动创造了美”有关的几个具有原则性和方法论意义的问题作一点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6.
将实践观点引进美学领域,得出"劳动创造了美"①这一光辉论断,从而确立了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这是马克思对于美学发展的一大贡献.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是在对黑格尔美学中实践观点的批判、继承与改造中产生并形成的.实践观点,在黑格尔美学中已经显露了它的萌芽,并开过几朵娇嫩孱弱但却清新艳丽的小花.一在马克思主义以前,黑格尔是唯一将历史和辩证的方法统一运用于历史生活和意识现象(包括哲学、宗教与艺术等)研究的哲学家.这种方法的运用,就为他一系列天才猜测和深刻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早在1806年成书的《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就得出了人的自我产生是一个过程,人是其自身劳动结果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中期为艺术论美学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解答。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为认识论美学阶段,其代表人物蔡仪建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从客观论的角度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回答了美感问题,从反映论的角度探讨了艺术问题。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为实践论美学阶段,其代表人物是李泽厚、蒋孔阳,他们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共同的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基础,提出了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感是历史积淀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并对艺术中的形象思维和典型创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当前全党正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呢?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全部的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一 我们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论或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哲学思想既是唯物论的又是辩证的,这是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文学主体性问题在理论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本文也想谈谈主体性,但不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拟从“主体——情感——实践”这一宏观角度,即力图把问题提到哲学——美学高度上来作一番通贯性考察。因为我感到:强调文学主体性,这与当前很有影响的“实践美学”观点似很接近;而这派观点又正是迄今在美学界尚很有争议的。非难之者严厉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是唯物主义的,即肯定美在于物;而“实践美学”强调的“实践”虽说可以使“人的本质对象化”,有客观性,但本质上是主体性的,即不能不将美归结为某种“主、客观统一”,这就势必取消唯物主义一元论大前提,导致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深刻丰富的美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基础。这一点,国内美学界似无异议。倘再深化,具体化,分歧就来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主要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即主要以反映论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探讨美学基本问题,取得显著成绩,形成几大学派。近来又有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不是认识论,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提法,对于突破仅把美学局限于认识论的传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我认为,应把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补充,似乎才更全面。——其基本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看作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意识。其关键是确立列宁提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坚持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切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学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学部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深化了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深化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的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理论最完整陈述的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撰写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成为音乐教育发展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以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与我国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来诠释其主导思想与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价值观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6,1(1):83-90
从“科学理论”的视域来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中外理论界众多价值、价格学说中的一种,而且在我国是影响颇大的一种。在此之外,中外理论界还提出了各种“非劳动价值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生产费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应价值论、边际效应价值论、供求决定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基础上的价值论研究的结晶,它与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相比较,是更为深刻的理论,是在科学地区分和严格地定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值形式、价值和价格、物化劳动和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等诸对范畴的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统一的宏大理论体系;而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基本上都是在现象层面上对价值或价格的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远没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那样深刻。  相似文献   

14.
刘冠军 《文史哲》2002,46(1):162-164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科技价值的源泉是科技劳动。理论科技成果的价值转移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科学价值库”,它是所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高级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和。科学价值库中的价值是由基础性研究人员的劳动所创造的,并通过历代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不断进行而得到累加,其价值的转移是借助于技术成果这一中介来完成的,并通过技术成果并入社会生产过程,最终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9,30(1):62-66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重含义”是人们强加给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论述中只存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由于这种强加给马克思的理论被不少人认可,导致了一些理论混乱和不必要的争论,应当还马克思理论的本来面目,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探寻马克思经济学的真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际上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必要劳动和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的意义表明了社会对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需要规模及其包含的价值量的实现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经历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劳动是人的最高本质”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最终形成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即从实践出发解读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对以往人本观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域看,科技劳动是科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而科技具体劳动是指科技劳动者为了解决或解答人类在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动性地运用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资料等手段所进行的探索、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等"实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类自身的潜能,实现与"实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制造"各种物质、精神、劳务等有形和无形产品即科技使用价值的活动过程和系统方式。其中,科技劳动者是其主体要素,它属于"广义工人阶级"的范畴,并且由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而形成了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群体结构;实验技术装备是其硬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物质性手段;图书情报资料是其软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知识性手段;自然、社会、人自身所构成的"实在"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所确立的课题是其对象要素,科技劳动者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将"实在"世界中的"自在存在"转化为人的"为我存在",使之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即科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承认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对于非劳动的其他生产要素而言,这种贡献只是为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提供了条件,而并非说它们本身也创造了价值,这与活劳动创造价值(包括剩余价值)不但并行不悖,而是更好地承认并保证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实现。我们现实中已在实行和完善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已经不完全是马克思当时预测的按劳分配,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的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按劳分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的组成内容,其作用都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西方思潮的冲击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中体西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回应模式,其共同症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今天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广泛吸收西方、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综合创新,建立一种既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又对世界具有引领功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庞彦强 《河北学刊》2004,24(6):132-138
艺术商品作为商品 ,同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有用性 ,其价值是凝结在艺术产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艺术商品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必须遵循共同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 ,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艺术商品的市场价值同其精神文化价值之间并不矛盾 ,精神文化价值越大 ,商品价值越高 ,反之就越小。由于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其价格与价值间的悖逆及错位 ,实质上是由于艺术商品价值在艺术史上被切碎拆零后出现的特殊现象。由于艺术商品消费的最终结果是完成对人的全面塑造和推动人类进步 ,所以它的市场与流通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外 ,还要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