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思潮中的一种新型小说样态,元小说以叙事露迹、拼贴、戏仿等叙事策略突显小说的虚构特性,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虚构与现实、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元小说理论及其特征观照木心的散文体小说《空房》,可发现其蕴含着表征叙事策略的典型元小说因素,如作者露迹、人物不确定性、周遭环境模糊性及碎片式创作等,故作为现实幻影的《空房》属于元小说。  相似文献   

2.
约翰巴斯的小说《敦亚佐德》聚焦于小说作为人造品的地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指涉小说自身的小说,关注故事的虚构过程。在元小说中,揭露叙事艺术优先于叙述本身。《敦亚佐德》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重新演绎传统经典《一千零一夜》,主要体现在露迹、戏仿和反向框架,是实验写作与传统经典的“碰撞”。解读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能够揭示巴斯的后现代创作观,寻找一种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的小说形式,体现后现代作家普遍倡导的一种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在《退场的鬼魂》中运用了元小说的艺术手法:五个对白场景剧实现了人称和叙述视角的转变,尽显现实与虚幻交错的色彩;在小说中大量地探讨小说创作;并玩弄文字游戏。这些元小说的创作技巧既有效地表达了罗斯的创作观点,更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复杂多变和犹太作家及犹太文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萨罗特小说艺术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既拒绝传统文学的写作方法,又尽量与同属一个流派的作家拉开距离。她的创作旨在通过对“新的心理学题材”的探索来实现“耕耘自己的园地”的夙愿;其小说艺术中元推论写作策略和潜对话的运用以及小说语言艺术的革新皆反映出作家本人竭尽全力地传迭自身感受、创造一种相异于传统的“新现实”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在他的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将事实与虚构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历史神话化,编造了一个当代神话,以虚构的文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7.
苏童的小说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中独特艺术空间的营造,无论是江南景致的描写,还是叙事氛围的营造,均服务于这一艺术空间.小说中所描绘的许多事物除了具有构成故事情节的作用之外,还有强烈的意象色彩,这一点是外在于故事情节的,但它却指向故事的精神本质.在苏童的小说里,艺术空间的存在划定了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界限,成就了这些小说作为"虚构"之艺术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私小说的特征和事实性出发,重点探讨私小说的虚构性问题。私小说中的虚构性表现为作家对自己身边事实材料所进行的歪曲和艺术加工,也表现为作家现实处理和艺术处理的矛盾。读者应把私小说中的虚构看成一种艺术技巧,把私小说当作一种普通的小说作品而不是作家的自传来阅读。  相似文献   

9.
欧·亨利的小说叙事呈现情感与理性、真实与假定、喜剧与悲剧的三重错位,这种错位使小说与现实拉开距离形成艺术张力,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错位,而在审美维度上小说达到了智、情、意的统一,这正是“欧·亨利手法”的艺术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现实的陌生化、人物的符号化、对时间的重构、叙述的重复与循环等方法,使小说文本的意蕴变得格外丰富。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元小说并非一味沉溺于语言嬉戏的艺术实验,而是文学批评、艺术实践和文化事件三个维度的动态综合。它首先是一个源自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批评建构,其中所体现的文本自反意识,与当代西方人文领域的反人本和反本质思潮具有同构性。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它又逃逸于刻板的理论归纳之外;它将内存于文学的悖论前景化,在艺术的自律和他律之间虚构了一个极具张力的诠释空间。然而,当艺术实践进入历史文化的辩证过程,以当代西方元小说为缩影的先锋意识开始与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工业产生暧昧的互动,其原本蕴含的意识形态颠覆性则变得悬而未决。惟有对当代西方元小说进行辩证的多维度阐释,才能规避当下相关研究对其形式实验性的过度渲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理论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黑王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形式和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真实的层面,它让读者相信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另一个是虚构的层面,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真实与虚构共存的结构使《黑王子》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  相似文献   

13.
从产生过程、引起美感的因素、情感表现形式和欣赏活动中意识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与现实生活中一般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传统小说创作模式中存在的承认小说是作者虚构的产物与元小说创作模式对小说虚构本质的不断揭露在程度上是不同的。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元小说与含虚构因素的传统小说的比较更加深入地理解元小说。  相似文献   

15.
在巴赫金看来,小说是一个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世界的社会性杂语对话交锋的舞台.从小说是社会性杂语对话交锋的舞台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小说家族中一个特殊成员的元小说是文学性杂语和它们所代表的文学观念对话交锋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元小说的实践同小说本身一样古老。但传统的元小说只存在于叙事中,人物本身则没有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人物开始觉醒,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人物则完全是"非身体化"的存在,并同作家一起游戏、表演。约翰.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很清晰地表明后现代元小说中人物虚假性格,并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人物表演型人格的极致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前艺术、自律艺术和后艺术三个艺术史的范式阶段,艺术与娱乐的关系也经历了感性愉悦充当工具、感性形式以新奇性至上、艺术经验和生活经验界限消解后的娱乐价值均质化三个阶段。从艺术的表层价值和深层价值之间的关系来看,只有具有深层价值才属于真正的艺术,真正艺术的娱乐性具有超越和享受相交织的特征。在后艺术的时代,艺术的超越性保证了其可以在上帝退隐的时代承载信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实性哲学,把艺术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这一哲学对现实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相悖的.艺术生产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出于人类确证自身、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认知活动在其中只居手段地位而不是目的性体现.艺术只有以能在的方式存在,对现实进行超越,才能与人的存在方式相适应,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才有存在价值.这是马克思艺术美学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今天研究艺术问题不能忽视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