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互联网+社区治理创新是为实现虚拟治理体系与虚拟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进行的微观探索和整体提升,它正呈现出虚拟性与实务性、跨界性与互动性、发散性与即时性、宽松性与自主性、颠覆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新特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互联网+社区治理创新的战略路径是: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优化社区网格治理平台,搞好智能精细的微观服务;培育各类社区服务组织,推进合作网络的"多社联动";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改革优化现行管理体制,实现社区治理的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结合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探究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求?高校学生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途径等课题,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角度,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提出了要加强阵地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对策 ,以达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络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快捷性、超时空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便捷;而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无中心性、网络无政府主义、网络规范的缺失及越来越明显的数字鸿沟等特点,也使得网络公民参与面临诸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介绍和分析了独联体成员国《示范互联网调整基准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机制。在互联网管理立法中,我国应当对互联网的管理采取适度原则,尊重互联网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原则和规律,注重保障公民和法人使用互联网和获取互联网信息的自由;应当明确国家负有鼓励发展和使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义务,并承担保障所有使用者平等获得互联网服务的义务。对通过互联网实施的法律行为,应当按照行为实施时主体所在的地点和时间来确定,并采用地域管辖原则(属地管辖原则)。同时,域名登记机关可以涂销违反本国立法或者他国公共秩序的域名,或者由管理员用于从事本国立法所禁止活动的域名。  相似文献   

6.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法律思维模式具有了前提数量增加、精确性提高、错误率降低的性质,并产生了常规案件的程序思维模式和疑难案件的平台思维模式;同时,法律思维程序性、民主性、平等性、精确性、公平性的特征得到加强,并具有了互动性、大数据、透明化的新特征;互联网时代法律思维的具体作用有节约思维成本,提高思维效率,减少思维错误,抑制"次生灾害"等。不过,我们还应注意防范虚拟性、无因性和技术性对法律思维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一种非常方便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为进一步扩大政治民主、实现普遍民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和公众的触网率的提高,它的作用也因而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每一个环节,使公共政策制定更趋于理性。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快速的舆论聚集和放大效应等特点,使小范围的社会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能够促使政策问题尽快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确认、加速政策议程的建立、拓宽政策方案的选择空间和及时调整和改变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是通过五条路径以及三个机制即舆论倍增机制、互动机制和整合机制而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导致网络社区出现了大量目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冲突、需要互相撞车、情趣相异、态度相左之类情形。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举措,网络社区是人们在网上的一个精神家园,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和谐网络社区的基本条件,同时结合网络社区运行实例提出了建立和谐网络社区的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并已被普遍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心理咨询以其广域性、时代性、互动性、保密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其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移动互联网舆情具有跨时空性、泛在性、强互动性、零时延性、群体极化性、井喷型爆发等特点.在舆情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舆情的表现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于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以把握舆情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