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按照日本刑法,针对急迫不正的侵害,为了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而不得已实施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在日本,正当防卫的适用向来存在争论。作者通过列举近年来最高裁判所判例所涉及的问题点,介绍和探讨日本裁判上判例解释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既是理论界研究比较薄弱也是实务界比较困惑的问题.正当防卫的"限度"判定,关键问题是要确定防卫行为是否正当,在此基础上建立防卫行为评价标准并确定防卫行为"必要性"的原则;应该结合防卫行为发生的主体条件、现场条件,综合侵害行为的情形和侵害相对人主观因素,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认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当防卫的规定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关于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应解读为自我保全、优越利益以及法确证原理。否定防卫挑拨成立正当防卫应从挑拨者基准说、被侵害者基准说和防卫者基准说三方面进行把握。第三人为保护挑拨人利益实施防卫的,成立假想防卫;被挑拨者对第三人实施攻击,第三人自己以及挑拨者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实施防卫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唆使、帮助正当防卫行为的,不应评价为共犯予以处罚;利用他人正当防卫杀人,不成立杀人罪的间接正犯,而是成立杀人罪的教唆犯。数人共同实施防卫行为的,是否防卫过当,应进行相对性、个别判断。  相似文献   

4.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正当防卫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有四大特征 ,五种类型。在不具备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多种非正当防卫行为中 ,哪些属于假想防卫行为 ,对此 ,我国刑法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假想防卫只能构成过失犯罪 ,或属于意外事件而不负刑事责任 ,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5.
挑拨防卫在刑法理论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它表象上与正当防卫有相似之处,我国刑法理论一般简单地认为挑拨防卫属于故意犯罪,显然有失偏颇。如何正确理解挑拨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关系、挑拨防卫中双方行为人的行为性质以及罪责,对于研究正当防卫和其他一些刑法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限防卫,是一种法律特别规定,是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发生的功能性正当防卫行为。  相似文献   

7.
考察外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限度,对于研究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中,防卫行为须具有必要性与相当性就是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而英美法系国家一般根据不同的防卫种类,规定不同的限度条件。例如,美国刑法把正当防卫分为四类。即:自身防卫、防卫他人、防卫财产和执法防卫,并针对不 同情况规定了不同的防卫限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的正当防卫作了特别的规定。学者们普遍认为这在我国确立了无限防卫权 ,并对其是否具有正当性进行了争论。本文作者认为 ,首先应当澄清的是 ,本款规定是否确立了无限防卫权。进而从防卫权的起源与本质、影响防卫权范围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刑法的规定并不是“无限防卫权”,也同样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它与一般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对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9.
对不法侵害性质的误解是司法实务对防卫标准掌握过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当防卫制度在法律救济体系中属于事中私力救济,其功能是及时制止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应指确定的、紧迫的危险行为,而不包括实害行为。实害行为理论在实践上误导司法机关对防卫案件的认定标准,在理论上违反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宗旨,对司法实务和理论发展均存在消极影响,应予纠正。不法侵害的危险存在程度上的不同,从预备最后阶段的危险、实行阶段的危险、既遂以后的危险到接近实害结果的危险,呈现逐级升高的趋势;与之相适应,防卫所需的力度也应随着侵害危险的逐级提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二项逻辑斯谛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分析Z省近几年涉及正当防卫案件的裁判文书,可以发现正当防卫认定的实然影响因素。通过回归模型可知,在仅考虑单一因素的情况下,侵害行为系危险行为、被告人先动手、事先存在纠纷、防卫手段强度的超出、是否取得被害人谅解对判断实质入刑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事先存在纠纷、已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案件更容易获得轻判裁决结果。但是,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被告人存在回避可能性就会对判断实质入刑具有相当程度的重要性,而被告人先动手在该模型中的重要性排名则会靠后。“法外因素”成为裁判规则的构成要素的现象在正当防卫案件中较为常见。据此,正当防卫认定的裁判规则应当做到:防卫手段强度的超出并非当然认定为防卫过当;事先存在纠纷不能当然否定防卫意图的存在;不法侵害行为包括实害行为与危险行为;额外添加“回避性”要件是对正当防卫范围的限缩;时间条件的认定须站在整体立场。正当防卫的认定仍存在实然与应然间的距离,而这种差异来自于司法裁判规则的重构,归根结底是多元主体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不作为不法侵害的正当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防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积极的不法侵害而行使的一项权利,而对不作为形式的不法侵害能否进行正当防卫,学者们意见不一。文章通过对“对不作为不法侵害能否进行正当防卫”这一问题的探讨,得出对不作为进行正当防卫应当具备五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相对于1979年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更为具体,对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起了积极作用。但对正当防卫的条件———不法侵害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因此有必要从不法侵害的含义及特征入手,对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行为作一个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现有技术抗辩是指,被控侵权人针对专利权人的侵权指控,可以提出自己使用的技术是现有技术,以对抗权利人的侵权指控进而主张不侵犯权利人专利权的行为。它采用的是权利障碍抗辩模式,依据这种模式,《专利法》第62条应修改为: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该实施行为不侵犯专利权。在实践操作中,应该先将被控侵权技术与涉案专利技术对比,然后将其与现有技术对比。  相似文献   

14.
假想防卫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分离、防卫动机与防卫效果相分离的一种不当防卫行为.假想防卫不同于防卫不适时、防卫第三人、故意侵害行为,也不同于假想防卫过当.假想防卫只能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或者意外事件或者一般违法行为,而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事责任理论以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为要件,环境侵权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正当性和社会有用性,很难认定其具有违法性。因此,环境侵权行为又给传统行为违法性理论提出了挑战。根据环境侵权行为的不同类型,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可以得出在一般生活型环境侵权行为中仍应以违法性作为其要件。  相似文献   

16.
夫妻侵权之责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夫妻侵权,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实施了危害配偶另一方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过错行为,并使对方的人身、财产乃至精神方面遭受到直接损害的一种侵权行为。鉴于已具备构建夫妻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基础,立法上应该通过完善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明确配偶权,确立夫妻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构建夫妻侵权民事救济制度。这对完善婚姻立法,减少家庭暴力等婚姻关系内部的侵权行为,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侵权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了减少新闻侵权纠纷,保护新闻自由,法律应该严格界定新闻侵权的标准,具体规定新闻侵权抗辩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仅当防卫行为造成重伤、死亡结果时,方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此规则虽可给正当防卫权松绑,却无充分理据。其一,“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的基础,即“重大损害=重大人身损害”之解释无法成立。其二,“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和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相割裂,其无法从相关论者所认同的“二元论”“主观权利说”和“不法侵害人丧失法益需保护性说”中推导出来。其三,“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在刑事政策上会导致私人暴力滥用等负面效果。鉴于以上问题,应重新解释“重大损害”要件:就其范围而言,防卫行为所引起的任何个人法益损害都属“重大损害”中的“损害”;就其程度而言,防卫行为所引起的损害若为刑法所禁止,便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9.
亲属身份法益是民事主体基于特定亲属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合法利益。亲属身份法益的专属性、对世性,因其绝对权性质而享有身份法益侵害之请求权。亲属身份法益侵害属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肯定了亲属身份法益受到不法侵害时的损害赔偿诉讼请求权、诉讼主体和损害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20.
P2P技术在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版权侵权问题。由于P2P是具有双重用途的技术,所以在认定网络服务提供商和软件提供商间接侵权责任时,既要考虑保护版权人的利益,也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比美国、澳大利亚的帮助侵权、引诱侵权和许可侵权认定规则,提出构建以共同侵权为基础的间接侵权认定规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