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的产生根源于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带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文化矛盾,市场化引发了由于利益差别而带来的文化矛盾,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也引发了文化矛盾.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的内在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其中意识形态的矛盾是核心.动力机制与制约机制构成了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的内在机制.解决差异性社会的文化矛盾必须实行文化整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实现差异性社会的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2.
文化环境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生康 《云梦学刊》2001,22(2):41-43
文化环境的空间,介乎社会环境与狭义文化环境之间,从属于社会环境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淀与凸现,是国民素质的整体反映.当下的主要矛盾,是高雅与通俗、计划与市场、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矛盾.当下构建的主要内容是政治、观念、科技与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3.
刘凯 《兰州学刊》2005,(1):71-73,63
"人"的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与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关联性.17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人"才开始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在"人"的问题性之中也必然包含着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后结构主义极大地消解了资本主义的主体话语及理性权威,揭示出其意识形态本性."人"的问题终结了,或者,毋宁说"人"的问题性已经转化为关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性.在当代语境中,只有从这一问题性出发,才可能找到人在当代所具有的新的存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刘歆立 《北方论丛》2006,42(5):115-118
对把精神生产的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是由社会物质生产质疑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和精神生产的特点,运用矛盾分析和矛盾的观点研究了精神生产的发展内在机制,提出存在于精神生产领域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和问题是其发展的内在张力的观点,并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学科理论内在悖论和创造者对理想而完满的自由追求和追求境界的永远无法抵达等矛盾对精神生产发展的内在推动。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它有指称"虚假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双重内涵.早期卢卡奇与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虚假意识"的内涵,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认识论转向;而阿尔都塞、齐泽克与詹明信则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的内涵,着力于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转向.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应该是科学性、存在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程度不同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但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把握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系统研究,因而他们无法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工作.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重要论断,是对人类科学认识实践活动的科学概括,是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最原初、最本源观点的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把社会科学归属于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社会科学是通过社会技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社会技术与意识形态须臾不可分离.传统的观点去掉了"社会技术"这个中介而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直接相连,自然陷入悖理和混乱.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改革开放29年以后,正经历着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悖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仔细分析中国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性质,可以发现,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这些社会矛盾对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但同时赋予了持续发展与动态稳定的内在推动力。应该从共识重构和制度建设的视角致力于建立政治共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社会资产、构筑和谐基础,这将是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演化的价值观系统,在影响和塑造人类社会与国家行为方面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矛盾与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矛盾与冲突的重要起源,影响和决定了国家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实现方式与实现可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一切安全问题发生和构成的重要原因。处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价值观安全之间的科学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政治之间的科学关系,是国家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深刻挑战,创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应对这一挑战、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9.
粟迎春 《兰州学刊》2007,1(8):5-8,47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辩证地阐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价值和信念的取向系统,是科学的理论学说.马恩关于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斗争,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水平,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结构,学界曾流行的三种观点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依据的苏联社会基本矛盾解释论;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我国过去倡导的阶级斗争模型、暴力革命论;俄国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论.而我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是探索唯物史观最初内在结构的比较全面的文本,它的四个大束手稿的主题揭示了唯物史观原生形态四个层面,即研究起点论、历史发展论、矛盾动力论和社会结构论,且各大小束手稿之间内容有相互重叠、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