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现代主义大师的福克纳在其名著<押沙龙,押沙龙!>中所采用的创作手法与后现代主义小说最突出特征--不确定性原则不谋而合.小说在情节、人物和语言上体现的不确定性特征不光给阅读文本的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尤其是给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2.
《押沙龙,押沙龙!》是20世纪伟大的实验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小说,是现代小说独一无二的一种实验。本文把《押沙龙,押沙龙!》叙事艺术和形式实验的深层根源追溯到现代主义艺术的源头——立体主义。以立体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和立体主义绘画艺术的比较,重点从分解和重构这两个角度对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考察,分析其叙事上典型的立体主义特征,认为《押》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立体主义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押沙龙,押沙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本文试图以《圣经》“该隐杀弟”的故事来重新解读福克纳的这部作品,从原型母题、原型模式和原型意象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内涵层意义,找出其撞击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旨在通过探讨福克纳在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使用的多角度叙述手法,剖析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让人又爱又恨、又敬又怕的复杂个性,探索其家族分崩瓦解的根源,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萨德本的人物形象,更加清醒地认识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对于人性的无情践踏和摧残,并由此探寻美国旧南方崩溃的原因以及现代南方社会存在的问题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运用的多角度叙述手法与别的作品不同。三个叙述者生活在南方的不同时期,对奴隶主萨德本抱不同乃至水火不相容的看法,体现出他们对南方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经典力作《押沙龙,押沙龙!》表面上一直被公认为是探查旧南方历史和种植园贵族兴衰史的小说。但事实上,早在斯诺普斯家族故事成形以前,萨德本家族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前的资本主义单向度性。福克纳在文本内通过诉诸文学的审美形式和乌托邦的想象功能拆解了虚构的单向度社会,实现了对现实生活中压抑人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抵抗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是一种想象的诗性结构,历史叙述是一种文学与修辞的建构。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将历史文本化,突出历史主题的"虚构性"特征,借助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以及个人化的叙事视角等诗性语言结构把"史学"变成了"诗学"。本研究借助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小说中的叙事特征进行评析,期冀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位南方作家的历史价值意识,为历史文本的研读提供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1936年出版的《押沙龙,押沙龙!》中,威廉·福克纳将托马斯·萨德本家族的两位继承人朱迪思·萨德本和埃蒂尼·邦描述为死于象征种族焦虑的黄热病。通过将黄热病作为历史参照物和隐喻框架,福克纳在美国南方和加勒比海地区之间构建了文本和地理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揭示了为帝国主义政府辩护的美国历史和神话的构建过程,更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帝国主义扩张实践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违背言语交际合作原则是富于叙述模式创新的福克纳乐于采用的修辞策略。他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在两个交际层面上违反合作原则:一是文本外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之间的交流层面,二是文本内叙述者之间的言语行为层面。显性的违反准则揭示了作者过度保护交流合作的修辞动机,因为读者会在这种标记性的叙述行为中发现作者的言外之意,获得作者预期的言后之意。  相似文献   

10.
《押沙龙,押沙龙!》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中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小说运用混乱的叙述时间,多重、变换的叙述视角,套盒式的叙述层次等复杂多变叙事技巧,表现出较之于《喧哗与骚动》更为超前的小说叙述艺术,成为一部关于小说“写作”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美国内战前后的南方社会为背景,通过萨德本家族毁灭的悲剧历程再现了种族主义这一主题。本文试图分析福克纳如何借用原型模式来展现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混血儿群体所受的种族创伤,揭示旧南方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揭示种族主义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押沙龙,押沙龙!》中,主人公具有充分价值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叙述,全面且深刻的对话和意义的未终结性成了其显著的复调特征。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刻划托马斯&#183;萨德本这一冷酷无情、自私偏执的人物形象,在揭露暴君式家长残忍的性格和非人道的行为的同时,揭示了旧南方垮台的真正原因:父权制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畸形和家庭内部矛盾的爆发;奴隶制度下的种族主义贯穿南方社会的每个角落,荼毒人心,摧残人性。  相似文献   

14.
《押沙龙,押沙龙!》—直被视为威廉·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福克纳充分展示了他的精湛技巧和艺术天赋。文章以俄国文学批评家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分析该部小说所体现的三大复调特征: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和未终结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反映了美国南方女性反抗父权制社会的主题。代表人物罗沙从未走入父权制社会为女性预设的道路,她模仿男性的言说,表现出男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在理性的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颠覆,通过她的言行来挑战美国南方的父权制。透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罗沙颠倒的言说和情感历程,阐释了罗沙的社会性别身份,从中揭示了其古怪行为、乖戾性情和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写的是"成功的儿子,失败的父亲".不被父亲认可的波恩是"寻求父亲认可的迷途的儿子",而亨利则是活脱脱的"父亲的代言人,失败的儿子",而南北战争中南方的失败,是上天对人类"种族歧视"的惩罚.福克纳通过家庭层面揭示了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从道德层面对种族歧视进行鞭笞,在预示根除种族歧视的艰巨的同时,也在呼唤人类的平等与自由.  相似文献   

17.
18.
孙薇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68-70
从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中罗莎小姐悲惨命运的回顾和根源分析这一角度出发,剖析这位自我意识复苏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努力寻求自我身份认同、重构女性自我的艰难历程中所遭受的磨难与挣扎.探索了她是如何一步步从对生活充满希冀的南方女孩变为失去所有的社会身份,被边缘化了的“鬼魂”似人物,最后以自我毁灭的形式结束一生的根本原因,揭露了整个南方旧传统包括父权社会、南方妇道观对女性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抹杀和剥夺,以及对整个女性群体的摧残、压制与迫害.  相似文献   

19.
李敏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5-66
以弗洛伊德对"弑父"情结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对《押沙龙,押沙龙!》一书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弑父"动机的成因进行剖析,解读其终身迷恋和追求"父亲"这一身份的心理历程。萨德本将"父亲"这一身份看作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只有获得这样的身份,其"弑父"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从建立到毁灭,从获得到失去,"父亲"这一形象始终与地位、财富、权势联系在一起。对萨德本来说,获得了"父亲"这一身份,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这种身份一旦失去,他作为"弑父者"所取得的成就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被认为是他最好也最难读的作品之一,其中塑造了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南方淑女。女性,特别是南方淑女,几乎都是以南方父权社会受害者的形象出现的,小说中洛莎、艾伦和朱迪丝也不例外。福克纳通过塑造这些南方淑女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父权力量的压迫性和残忍性。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这三位各有特点的南方淑女命运,批判没有女性生存条件的社会,反映福克纳对女性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