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阐述了德育、德育课程和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内涵,探讨了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应追求的目标,提出必须完善高校德育课程结构,构建"德育显性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相统一,"知"、"信"、"行"为一体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臆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德育、德育课程和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内涵,探讨了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应追求的目标,提出必须完善高校德育课程结构,构建"德育显性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相统一,"知"、"信"、"行"为一体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德育与变化了的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直接表现为高校德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弱化,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规律不了解,德育实效性不高.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解读高校德育规律,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明确德育概念,认清德育关注生命成长的功能,建构多层次的教育目标,把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选择生活化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就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就德育整体性和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断裂”与“脱节”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辨证统一的理论高度论述了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并提出和强调了做好中学与高校德育教育衔接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与显性德育课程互补地存在于德育课程体系中.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必须充分关注潜在德育课程的优化建设,探讨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以致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回溯中国现代德育美育元研究的发生历程,美育思维是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以近现代历史语境下德育美育关系的理论梳理为基点,分别论析德育与美育在美学意义上的若干同构性,美育思维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要义和应用价值,高校德育美育思维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高校德育视阈下的美育思维具备了理论上的必然性和实践上的适行性,与此同时,二者间的审美同构性和文化复归性必将更好达成高校德育的完整化多边实现.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模式仍带有浓厚的传统德育的特征,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多维度的二元对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德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情境德育通过构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在情境中感受、想像和体悟,完成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学习。通过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视界融合的德育主体、情理交融的德育内容,能够有效消解传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问题,让高校德育成为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灵和行动之上的德育。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对高校德育工作做了深刻阐述和整体部署。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全面的德育思想,用全面的要求审视、研究、统领工作,实现全面的德育和德育的全面。文章从德育全面性要求出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体系、对象等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以实现德育理念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面德育的方式、途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