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活着的士兵>和<风中芦苇>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罪行的同时又为日本士兵乃至侵华战争进行辩护.作者石川达三认为战争是国家的事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的经济、人口问题,发动战争必须取得国内人民的支持.石川达三的战争观代表了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众多知识分子的战争观.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土壤和历史渊源.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战争观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2.
日本右翼势力兜售的“美英同罪史观”的主要谬论包括:美英等国也应对中日战争的长期化和“大东亚战争”的爆发负责;就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而言,日本与美英等西方列强没有什么区别;日本军国主义不同于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的战争犯罪也不同于德国的人道犯罪;美苏等盟国的一些“暴行”也是战争犯罪行为等等。然而,无论日本右翼势力怎样淡化和试图以此“抵消”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责,其“美英同罪史观”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丝毫掩盖和减轻不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纵横比较,点面结合的方法,辨证系统地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观.认为,先秦战争观的发展大约经历了4种形态:天命战争观、民本战争观、功利战争观和战争观的初步融合.在先秦战争领域,有三对矛盾相互角力,推动了战争观的发展:一是战争目的上的服人与兼并;二是战争手段上的重人道与重实力;三是王权与军权,即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洲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仍属战略相持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至1945年8月上旬始告结束。笔者认为,战略相持阶段的确是中日战争历史上最长的一个阶段,整个相持阶段应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相持阶段后期。笔者还认为,从中日战争、特别是从太平洋战争的全局着眼,观察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战争观较为特殊,即带有浓厚的"贬战"色彩,他们一方面承认战争的现实性,对战争问题并不回避;另一方面,在规避战争的选择上,并不推崇以战止战,更倾向于运用外交策略解决战争问题。这种战争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当时的总体局势看,各国力量的分化组合为外交策略的推行提供了条件;从国家层面来看,脱离外交选择的战争也是极具风险的;从纵横家的发迹史来看,外交策略的成功也促使他们将战争视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7.
尼采生活战争观是尼采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的生活战争观,把社会生活战争化,在社会生活中倡导战争,鼓动好战狂热,为重估一切价值的理论和“超人”理论确定一个最佳的实现方式。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尼采生活战争观的错误根源,在于他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正确把握好处理问题上的“度”,崇尚极端个人主义,片面坚持非理性的主张等方面。尼采生活战争观并未真正认识社会生活和个人。  相似文献   

8.
周人战争观具体表现为对战争的高度重视,认为确保战争取胜的条件有敬神、和民、崇礼尚勇兼具的人格,认为战争和内政存在着密切关系.周人战争观决定了《诗经》中的战争诗和战争描写注重群体描写和群体情感的展现,注重对军队声威的渲染,对将帅形象的刻画,从而丰富了《诗经》战争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1894—1895年由日本侵略者挑起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通过条约,日本向清政府勒索了巨额的赔款,总额达库平银二亿零一百五十万两。这不仅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一次空前的战争掠夺,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遭受凌辱的重要标记。这笔赔款对中、日近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1997,(3)
靖国神社供奉着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年)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时为天皇战死的246万多亡灵。其中除14000多入是在国内战争中死亡的外,其余都是在对外侵略扩张战争中战死的。具体情况如下:中日甲于战争中战死的:136198;出兵自程(即甲子战争后日本侵占我国白湾)警战死的:1130吕;“文和回事件”中战死的:12568;日俄战争和后历朝鲜战死的:884298;第一次也弄大战和出兵巫旧利亚警战死的:485O8;”济南事变”(8日本出兵我国所示)中找死的:1858;“九·一八”事变中找死的:171618;“中日战争”(6日本主面侵华战争冲战死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政府"内向型"战争追悼理念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后日德两国政府的战争追悼理念明显呈现"内向型"与"外向型"之差异。只向本国的战争罹难者特别是战死"皇军"将士和被处决战犯表示哀悼而拒绝向被侵略国家为数更多的死难者致哀,是日本政府"内向型"战争追悼理念的主要特征。其成因主要有四:"自卫战争史观"、"解放战争史观"、"靖国史观"等错误的历史观,是其形成的思想根源;日本政要的右派构成和日本政权的保守性质,是其形成的政治基础;战后秉持错误历史观的日本国民的大量存在,是其形成的社会土壤;战后宽松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是其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右翼势力的"解放战争史观"辨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日俄战争并非正面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加入了同盟会,而是从反面使置身敌国的留日学子站在孙文一边;当年日本东京并非亚洲国家独立运动的参谋部,而是干涉和镇压亚洲各国独立运动的大本营;当年日本的诸多亚洲主义者并非为援助中国革命而来,而是怀揣趁乱取利甚至肢解中国之不可告人的目的介入中国事务的.当年日本侵略者炮制的"大东亚战争"一词,丝毫掩盖不了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战后东南亚国家的纷纷独立也并非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历史功绩,而是东南亚人民长期坚持不懈反抗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内的民族独立斗争的最后胜利.日本右翼势力围绕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兜售的"解放战争史观"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已过去了70年,然而,日本政府至今对那场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不能有正确的认识,也从未向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式道歉;日本的右翼势力则竭力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因此,中国学者有责任揭示侵华战争中日本暴行的真相。由南京大学历史学者担纲编写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公开出版,就是对日本政府对待侵略战争态度的严正批判和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有力回击。该书已出版的28卷共计1500万字的史料包括了来自加害者、受害者和第三方的各种史料,后续的20卷将在2007年出齐。该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普通国家化”是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变化的主题。“普通国家”的深层内核是对“自主性”、“平等化”与“大国化”的追求。这一战略目标与目标实现手段的确定深受对等级制度的追求、集团主义文化意识与危机意识等日本文化特点的影响。对日本“普通国家化”前景的预测必须考虑日本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的诗歌曾经是抗战中最有力的"号角".诗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和爱国情绪,它们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抗战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特殊时空下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学现象.从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阐述了抗战诗歌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述了抗战时期诗歌的历史作用以及和平安定的今天重读抗战诗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1年4月,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其性质与后果十分严重.作者在分析战后日本三次修改历史教科书过程和史实的基础上,认为历史教科书审定属国家政府行为.教科书修订原因种种,日本政府默认、纵容和支持教科书"改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比较战后日本政府与德国政府对历史教科书的态度,确证日本政府对此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上"英美与日本同罪".其实质是割断历史、混淆界限,为日本的战争罪责开脱.英美在历史上有罪,但与日本不同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责任已成为历史的铁案.先有"重庆大轰炸"后有"东京大轰炸".原子弹空袭"被害史观"的实质是抹杀日本的"加害"责任.对中国而言,日本与英美--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战时中国的敌与友岂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9.
在军国主义教育下,日本民众一度积极支持日本政府的对外侵略战争,并把参与这种战争直至战死,看作是一种“伟大”的“爱国”表现。正是在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日军对占领地民众施加了各种暴行,而日军官兵对自己所犯的种种暴行,却丝毫没有犯罪感。抗日战争早已结束,但军国主义并未因此而终结,它对战后日本社会各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活动频繁,形形色色为侵略战争开脱的奇谈怪论此起彼伏,翻案的鼓噪甚嚣尘上,日本军国主义已经成为中日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桎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