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表达既是语言与对象世界的联系,也是明确的意义把握行为。在言语行为中,语言旨在为思想创造一种物质的声音手段,语言的形、音、义本身就是一个自恰的系统。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之中,语音是语言在场感的"肉身"。言语如果离开了形、音、义这样的系统,即便是概念存在,言语交流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不可能得到细致而完整的呈现,它只有在声音自身的在场感之中得到更为全面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的解构恰恰是将一般科学认识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认知本身的"怎样"通达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显示中的形式。解构式的形式显示中的先理解(形式)之在场是对建构对象的更原初的指认。关系意义就是意向性走向现实,这已经是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这里的存在意义是指将传统哲学中那种客体化的实在——"存在"解构之后获得的东西。这个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意义,甚至是我们这个生活世界更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符号学是意义之学,而意义是意识与事物世界的关联。由此产生一系列的难解之谜:究竟是先有事物,然后用符号替代它,还是先有符号,意义是符号的创造物?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符号学研究的重点何在。文章提出符号必然先行,才迫使解释意义从不在场进入在场。也就是说,在符号出现的此刻,解释意义必定不在场。由此可以推论:意义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有待于实现的世界,如果符号是此刻的存在,解释意义就必然是未来性的。过去属于组成前理解的经验,符号感知为此刻,而解释意义在未来,这就是意义世界的时间性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家说“人是语言的动物” ,是相对于非语言动物的一种界定。我们说“人是语言的动物 ,更是修辞的动物” ,是针对人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语言证明自己、走近他人的一种描述。应该承认 ,在很多情况下 ,人际交流并不是把存在着的世界转化为抽象表述 ,而是把真实世界转换为似真、甚至失真的修辞世界。这意味着 ,在更多的情况下 ,主体以修辞的方式在场 ,或者说 ,修辞对主体之在场的影响 ,比不假修饰的语言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时间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海德格尔对他的前期时间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正与创新。他对时间的论述方式已经远离生存论,不再提及此在对于存在之澄明的作用。而是从存在的在场意义上来讲出时间,从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通达"的"四维时间"以及时-空概念来讲时间,这是一种比前期时间观更具原始意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学术嬗变之际,王夫之系统阐述了气一元论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天地间象器的一种存在形式,形上之道寓于形下之器,离器无道,道以言显,如此以语言开显人生境界,彰明天地之道,为"道学问"打下坚实的语言哲学基础。而他将时间维度引入语言意义的理解中,批判了语言工具论,辨析了"名"与"实"的一体两面性及其间存在的断裂性质,认为"名"不表现本体,而是通过言说本体之用来表述意义等观点,揭示了语言的时间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又不同于清代的考据学,彰显了王夫之思想的独特性。这种语言哲学思想体现在诗学上,是主张"以言起意",不作预设地进入语言世界和意象世界,以明诚之心亲近自然、关怀宇宙,开显人生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为私人语言举行了一场宏大的葬礼.他在<哲学研究>中从"私人语言"概念出发,通过指出私人语言指称对象的不可能、私人定义的不可能、私有规则的不可能等,对私人语言进行驳斥,说明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并指出,在主客二分思想主导下,排除公共性因素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以揭示出由于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隔裂所导致的语言与实在世界的鸿沟.进而揭示出,语言是牢牢镶嵌在生活世界中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体现出唯我论试图在内在意识中寻找确定性的迷途,以此来埋葬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主体哲学.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有限理性存在的人类自身在面对世界之时,也必然地面对了语言的存在问题,而语言的存在绝非是"交流工具"、"符号系统"等语言现象可以担待的问题,语言存在问题不仅关涉语言现象的呈现,而且关涉如此"现象"呈现的本底根据,即关涉语言存在的理性基础;语言存在的理性基础作为语言现象之根据应该立于纯粹的先验语言世界,体现为纯粹的概念形式,并通过理性"直观"与"表象"过程实现其与经验形式的统一;先验哲学的"直观"与"表象"既是产生"语言知识"的保证,又是先验语言形式与现象世界的语言描述相统一的必然环节,语言存在之"真"基于理性之"真"。  相似文献   

9.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不过是说话人 (主体 )的活动 ,要求语言的意义直指感性的对象 (变动不居的在场物 )或抽象的概念 (恒常的在场物 )。现当代哲学反对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 ,反对抽象的概念哲学 ,主张在场物与不在场物都在现实世界之内 ,二者的相通相融是哲学的追求目标。这种哲学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源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为一 ,不一定要求感性对象的出场或符合抽象概念 ,甚至不要求说话者 (主体 )的出场 ,诗的语言尤具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因其概念辩证法的强力完成了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但也因此掩蔽了其力量的源头"经验的辩证运动".海德格尔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这是黑格尔因畏惧经验的辩证运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所致.本文指出,黑格尔对经验的打压、遗忘其实质就是要以在场的形而上学抹杀更为本真、深藏不露的不在场的东西,进而将不在场的东西逻辑化、概念化,以求得知识论意义上的绝对的主体确定性.其实,这也是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性的局限与痼疾所在.黑格尔对意识本性的经验及其道说,不仅暗示了尼采、叔本华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同时也为海德格尔通过对经验的原始回声的聆听走上一条护送存在之到达、在场并应合存在者之存在的呼唤之思想大道,作了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雄才大略,运筹惟幄,历史性功勋彪炳史册。他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精神,先忧后乐、舍己为国的品格,唯才是举、团结八方的胸怀,鲲鹏展翅、正气浩然的气概,以民为基、洞察秋毫的见地,实事求是、用兵如神的韬略,愚公移山、服务人民的境界,通晓古今、学以致用的学识,对中国与世界,都是意义非凡的遗产。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一生留下诗稿不多,九十余篇,但诗人以他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书写人生,表现艺术,既熔铸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积极探索,更是饱含着诗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因而在诗坛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力图从诗人对艺术和人生的融会贯通为切入点,剖析他的诗歌创作,以求更全方位地深入了解诗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历史小说、杂文等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作品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更是作家人格魅力和生命力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诗大致属于"清淡"一派.可从感情来看,孟诗大都并不平静.他是一个不善于理性反思、不喜欢节制感情的诗人.仕进无缘的焦灼,羁留异乡的孤苦,宴饮聚游的欢洽,放情山水的逸兴,在他的诗歌里都可以形成浓郁激越或畅茂飞扬的感情之流.孟诗的魅力不在淡、静、幽、远,而在于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叙写生活与感情的本然状态,平淡的外表下流动着飞扬的意兴,清淡的意象中贯注着浓郁的情感,把盛唐时代一个颇有豪情而又性喜自然的"隐士"的诸般情怀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在新时期“归来”之后继续创作了大量诗篇,并呈现出了与他以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风貌,对于这些诗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是我们理解“归来”诗人邵燕祥的一把钥匙。从“一颗有璺的心”、“人格理想的倔强坚守”和“用‘临终的眼’看世界”这三个方面对“归来”诗人邵燕祥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可探索他的诗作与他的内心世界之间的隐秘联系。  相似文献   

16.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遭遇的一次最惨重的打击。因诗歌创作得祸的苏轼,从此产生了畏祸心理,但其深沉的忧畏心理又与他天性敞亮的个性特征、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相冲突,这种外部压迫与不能自我抑制的双重心理作用,使苏轼不得不将其创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他视为无碍的“小词”。正是这种创作心理的转换,苏轼将他复杂深刻的人生感慨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转化为美丽的词章,进而为中国的词坛营造了一片自由而缤纷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我与世界如恋人般地争吵",这是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这句话可谓是弗洛斯特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矛盾的世界观.通过对弗洛斯特诗歌的分析,我们发现诗人既热爱世界,又对世界不满;诗人对世界的"爱"和"争吵"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解读弗洛斯特矛盾的世界观,了解他诗歌中展现的对立与统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处世和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为少年心思写歌——评曹文轩的小说《细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文轩近年来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独树一帜的美学追求,还在于他探入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少年情怀.<细米>格调优雅浪漫,以细腻的笔致描写了敏感多思的少年心思.<细米>有美的内容,也有美的形式,是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美的收获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具有象征内涵的《死水》所追求的三美是闻一多纳诗于艺术之轨和倡导诗之格律的具体实践。这不仅与其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有关,也与其方正性格有关。虽然《死水》在追求唯美方面达到极端,但又是他现实人生底基石上的至情至性作品,是他这张“唱片”在苦难大地上发出的惊天叫响。  相似文献   

20.
《杨亿年谱》搜集了大量对研究杨亿其人其诗有关的文献史料 ,补充了谱主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 ,考证了杨亿与文坛友朋的交往关系 ,并尽可能地为其作品系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