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  相似文献   

2.
鸦片祸川,为时久远,流弊甚大。本文着重对四川军阀统治时期烟祸泛滥的始末,烟祸与军阀之关系以及对四川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等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人才思想论纲许蕾,祝彦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咸同名臣"曾国藩的评说毁誉不一,但不少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实:曾氏的"成功"部分地取决于他那支人才济济的将领和幕僚群体.正如时人的评价,曾氏不善用兵,而善于用将,如果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这位不甚谙于兵...  相似文献   

4.
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曾与于谦共同参加京城会试,并因为治理山东黄河水患和兴建水利之事而为世人所称道,四库全书评价他博览群书,时人亦称赞其才华出众。但名利心太重的徐有贞于"土木之变"时主张南迁,又因为求官未得而对于谦怀恨在心,最终成为陷害于谦的主谋。此外,"迎立外藩"之罪是如何栽赃到于谦身上的,对徐有贞该如何评价,文章将一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副词后缀"为"源于动词"为"的虚化,始于"最/甚/极为下"等特殊的"最/甚/极+为+NP"结构。这类结构表层形式为"最/甚/极+为+AP",深层语义却为"最/甚/极+为+NP",两者存在形义不统一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使了"最/甚/极为下"等结构的演变,演变的结果是人们对这一结构理解简化,即"最/甚/极为下"等逐渐被重新分析为"最/甚/极(为)下",其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律。随着这一重新分析的进行,动词"为"的语义及语法功能弱化,并最终演变为副词后缀。东汉以来,其他"为"缀副词陆续形成。  相似文献   

6.
"于"作为介词出现的时间早于"於","於"借为介词后逐渐占据优势,在战国传世文献中出现了"于"和"於"并用的现象,随着语言的应用、发展,"於"曾经一度取代了"于"。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为语料,分析了其中介词"于""於"用法的异同,以管窥战国中后期介词"于""於"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一、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与李陵之祸 信中说的在李陵之祸前,作者是“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这不是作者的故作甚辞,而是真实的有史可据的。 司马迁初仕为郎中,入仕后不久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尝识。据《汉书、东方朔传》武帝曾认为司马迁是属于“公孙丞相、倪大夫、董仲舒、司马相如”等同一等的人物,“皆辩知门  相似文献   

8.
罗钦顺,生值明朝中叶著名主观唯心主义者陈白沙、王阳明、湛甘泉同时。当时,心学开始兴盛,程朱理学开始衰落。他认为自陆九渊心学产生以来,“其流祸迄今益甚,士之好高欲速者,更猖迭和,骏骎乎有丕变于禅之势,世道升降必将由之。余惟恐攻之不力,而无以  相似文献   

9.
商周时期的"于"通常作连动结构的后项,同时也可用于非"去到"义的动词之后,这意味着"于"逐渐虚化为表行为方所的标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于"除了可介引具体地点的名词,还可介引表抽象事物的名词或形容词。正是由于所涉及的参与者角色的更换,使得具有典型运动特征的语义场中相关联的、有限的几个题元角色关系可以向其它更多的语义场转移。谓语动词的改变,是"于"语法意义变化的主要动因,此外上下文语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漫谈英语专业的基本功莫成凡学习英语,首先要从"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功起步,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对于一名将来要从事英语教学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这五项基本功就更为重要了。应当明确,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来绝大部分要从事中学的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当下都把《林兰香》定位于清初小说,但是这些结论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考证。《林兰香》第54回"汾酒"一词,经考证最早出现于乾隆二年(1737),而从方志等文献记载看,"汾酒"成为名酒是在乾隆(1736—1795)中后期,而"汾酒"在小说中则出现更晚,小说中出现的"香肠"最早也出现于雍正朝。故可知《林兰香》成书不会早于乾隆中期,更不会成书于康熙朝。  相似文献   

12.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散原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原诗论郭廷礼陈三立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又是"同光体"的领袖人物,加之他曾参与过维新运动,几乎同时代的新旧两派诗人均对其评价甚高。陈衍、郑孝胥等旧派诗人固然赞不绝口,以为"五十年内,惟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①,"卓然大家"②;新派诗人梁启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5.
《诗经.常棣》诗颂扬兄弟情谊,认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即兄弟重于朋友;同时又提出"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即朋友重于兄弟。对于此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如朱熹等人已有"悖理之甚"的批评。其实,兄弟与朋友,孰轻孰重,未可一概而论。兄弟关系乃"天合"血亲关系,当我们处于"死丧"、"外侮"之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时,兄弟胜于朋友;朋友关系乃"人合"关系,当我们在精神上处于孤独、苦闷之际,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和倾诉时,朋友胜于兄弟。《常棣》诗正是对兄弟、朋友关系的此种特点的形象化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1)“为乡里所患”,课本注释和教参译文都讲成“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把“为”看作介词,当“被”讲;把“乡里”作为“为”引进的主动者;把“所患”当作动同性词语,“所”作动同“患”的助词。  相似文献   

17.
从思想产生与历史发展来看,《周易.彖辞》中的"汤武革命"说实际上晚于《尚书》"革命"论,前者极有可能就是归纳或引用自后者。《尚书》"革命"论的基本内涵是: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如果"失德甚重"就会被得民心、顺"天命"者取代,其实质是一种民本道德主义。《尚书》"革命"论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历代关于《左传》的重要注疏和今人的著作于"抚有"一词或未注或误译,本文从训诂学的角度提出《左传》中"抚有"应解为"友爱""相友善"。  相似文献   

19.
对宋诗的批评,元氏从"风雅正体"着眼;严氏从"别材别趣"着眼。关于纠正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弊端的措施,元氏主张开阔视野,写真景,咏真情;严氏主张学习盛唐诗歌,重在"兴趣"。在宗唐方面,元氏不分时段,继承面广,侧重于表达的内容,对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多选中、晚唐诗也予肯定,对韩愈诗推奖甚力;严氏划分时段,独推盛唐,侧重于内容的表达,对王安石诗选、韩愈诗作极为不满。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游览故宫时,能够见到在皇帝寝宫的门楼上,有一块写有“紫气东来”的牌匾。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悬挂于此处呢?据传说,在2700年前的周朝,有一个读书人,姓尹名喜,字公度,在西北部的函谷关做官。有一天,他登楼远望,只见东边天上雾气缭绕,缓缓向西而来。惊奇道:“此乃紫气而生,有圣人西行度关。”果不多时,老子由此经过,看他管理有方,就授《道德经》五千言教他。《道德经》中包括了许多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如正与奇、祸与福、荣与辱、智与愚等,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尹喜听后甚喜。以后就与同僚们不辞而别,与老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