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生物,被广泛地应用于潮汕传统节俗、婚姻习俗、日常生活习俗、信仰崇拜习俗、丧葬习俗以及民间俗语中。潮汕民俗对植物的广泛应用,充分反映了潮汕人的信仰崇拜,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明显的季节特征以及鲜明的象征与隐喻特色,营造了节日欢乐气氛的时间,具有趋吉避邪与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起源与发展的探讨,阐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具有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丰富的形式美法则以及繁复有序、变化统一等造型特征,分析了其中蕴涵的成双成对、求美求满,约定俗成、形象程式化和数字、谐音的择吉,体现象征和隐喻的主题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川西贵琼人碉房中锅庄石隐喻的宇宙观念,以及围绕锅庄石的相关信仰和仪式,既是理解贵琼人空间观念及认知方式也是理解川西北碉形建筑象征意义的角度之一.本文认为,锅庄石、火塘及其仪式中隐含了边缘化的"三界"空间观念,超自然信仰和神俗空间划分,反映了建造者原初的宇宙观念、认知方式.碉楼象征的等级观念,只是继承并发挥了碉房中业已存在的、占优势的空间观念而已.碉楼空间的纵向发展过程,隐喻和象征了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十分密切,隐喻是象征的基础,象征是隐喻的体系化。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象征指向观念,隐喻指向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意义是理性的、自在的,隐喻的意义则是关联的、经验的;象征追求主体的完整意识,隐喻则重在主体的具体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是一种具有"纪念碑性"的文化风物,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济南大学珍藏的汉浮雕与汉画像具有重要的价值,羊瑞浮雕象征吉祥、体现人伦、代表祈愿、呈现图腾;鱼画像象征多子多孙,双鱼图领先太极图,白鹭衔鱼图引发性的隐喻;朱雀图、白虎图、青龙图表现出传统的"四灵"或"四象"信仰。汉浮雕与汉画像既是历史文物又是图像文献,既是艺术珍品又是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6.
《小王子》采用童话形式,作者生于虔诚基督教家庭,作品中的大量隐喻,很大部分与西方传统文化有关联。文中“小王子”和“蛇”两个隐喻是神话意象,小王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童贞、圣洁、真善美的象征。蛇是灵异者、神的助手的象征。这些象征意义与西方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之一,象征也属于修辞研究的范围.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英汉习语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词汇意义都是通过系统认知映像出的比喻意义.通过比较分析隐喻和象征两个概念内涵、外延的异同及其认知途径、联系功能,进一步能够发现,比喻性习语中的文化喻义包括隐喻义和象征义:隐喻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具体形象认知得出的;象征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代表本民族内涵和特定文化寓意认知得出的.包含隐喻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隐喻习语,包含象征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象征习语.隐喻习语是由心理感知或感官感知和心理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象征习语是由文化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二者虽然都是基于联想的语言表达形式,但象征习语在认知层级上高于隐喻习语.  相似文献   

8.
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结合中西方文化背景,考察中西方对信仰世界的不同称呼,尤其是近代以来宗教一词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近代中国人对信仰世界称呼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他们通过隐喻方式来认识信仰世界所依赖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其背后,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至近代以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发现,不仅能促进对隐喻理论在文化研究尤其是跨文化研究中应用的一些新思考,同时也能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到,在文化形成过程中,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剪纸作品的形象分析,将剪纸符号的理想形象的表达内涵进行归纳,借助物象将内心情感的表达进行完美释放,对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念进行分析,总结出具象的图案象征抽象的寓意、隐喻象征、谐音象征等几个方面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信仰的内在结构入手 ,剖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特征 ,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传播、确立及遭遇危机的客观背景 ,指出复兴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从信仰主体的心态入手 ,结合传统文化中关于信仰的有关内容 ,培养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敬、忠、诚  相似文献   

11.
象征是利科诠释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利科不但重新界定了象征领域,将象征问题与解释问题联系起来,而且将象征问题与隐喻问题、反思问题结合起来,在力守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同时,积极融人当代哲学智慧,从而丰富了当代诠释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沃尔夫在其小说中运用隐喻的手段竭力展现了人物、美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意蕴。石雕天使喻指人类孤独的灵魂、主人公心中的梦幻和美好未来的精神寄托。各种各样的“网”代表了多种抽象事物和状态。随处可见的“岩石”既象征坚固和永生,又象征着基督和坚定的信仰以及现代社会的强大力量等。通过分析、解读这些象征和意象,既能助益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又益于发掘文字背后的深层隐义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七月二十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联络中心2005年学术年会暨高校学报编辑学研讨会”由我刊承办,并在林城贵阳胜利闭幕。这是对我刊工作的大检阅,也是对我刊工作的鞭策。各位编辑同仁、专家学者互通信息,对当前民族学报系统如何适应社会新形势,如何追求高质量的学报以及如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名刊”、“名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开得很成功,标志着人文社科学报民族联络中心又一次主动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与会代表们都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标起和契机,为进一步促进人文社科学报民族系统的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本期“民族学研究”栏目中,张琪亚教授《隐喻的力量——论民间巫术信仰的重要象征形式》一文,揭示了“象征”与“隐喻”的殊途同归之论题,并从“观念象征、物事象征、符号象征、仪式象征”等方面,演绎了在巫术中人们区别于动物一种根本性的意指功性。韩国学者郑锡元《从民俗看韩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文,通过对至今仍盛行于韩国的部分民俗的分析,指出了韩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杨顺清《协调多元民族关系,构建西部和谐社会》一文,针对西部民族关系的现状和特点,指出切实开创和促进多民族和睦稳定的新局面,是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学有三个层面,即政治制度层面(政治儒学)、生活层面(生活儒学或民间儒学)、精神信仰层面(信仰儒学)。政治儒学的社会基础已经丧失,信仰儒学的建构难以实行,复兴儒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生活儒学入手,发挥儒学在民间生活层面的作用。从文化的延续性、儒学的超越性、实践性、包容性等方面分析考察,儒学存在复兴的契机。然而在基础改变、传续断层、多元冲击的情况下,在精英化与大众化、知识化与信仰化的两难中,儒学的发展还是面临外部和自身的诸多困境。儒学复兴,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从“中心”与“边缘”、“华夏”与“蛮夷”、“制度性”与“分散性”三个方面看,盘瓠信仰具有典型的“民间”特质,其变迁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变迁提供了颇具典型性的观察案例。改革开放以来,盘瓠信仰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开始有了逐渐复兴之势,但复兴之中的盘瓠信仰如同大多数民间信仰那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有进一步“弥散化”的趋势,即它的“宗教性”在逐渐减弱,而“民俗性”在慢慢增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解释万物及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主要产生于南方,自然生人型神话便是其中的一类.因为这类神话认为人类诞生于多种自然形态,所以在南方各民族的信仰中,特定的自然形态便成为祖灵的象征,生育力的象征,生命力的象征.这些自然形态的象征意义又通过五花八门的民俗事象得以生动地展现和代代传承,古老的神话由此而获得了永不衰竭的活力,即使是在现代生活中也不难寻觅其飘忽的踪影.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象征在构成方式上有着共同的结构特点。学者们对隐喻和象征概念认识的模糊,是二者在使用上混而不分的主要原因。因此,理清二者的区别,将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这两个概念。经考察发现,隐喻和象征在语境系统、意义系统、应用领域、意象词的使用、认知作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区别。  相似文献   

18.
黔中屯堡村寨的抬舆仪式与社会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一个黔中屯堡村寨的地方信仰与抬舆仪式进行历史人类学的考察,分析了屯堡村寨中不同移民背景的人群如何借用神灵所隐喻的地域认同符号与国家权威象征,来形塑一种地方认同模式和社区整合机制.论文指出,透过屯堡村寨的信仰与仪式能观察到一种在社区横向的平行竞争关系中所蕴含的社会纵向的等级统合机制,这对理解西南边陲基层汉人社区的地方历史与社会形态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狐狸形象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形象从原始时代的图腾和神圣性象征开始,然后在汉代开始从神坛上跌落,一显一隐、互相影响甚至互相转化地在艺术作品和民间信仰中进行双脉络存在和传播,在艺术作品中变迁的过程主要是不断世俗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形象不断丰满和复杂,而在民间信仰中的变迁,一直无法摆脱巫术特征,形象单一而扁平。其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祥瑞的象征、妖兽的象征、媚惑的象征、聪明的象征、人性的象征与护佑的象征,它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因此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心意信仰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心理痕迹,在人们的心灵中形成了深厚的积淀。一旦条件允许,这种心意信仰便会强烈地表现出来。它是历史积淀的一种延续,是客观世界还没有彻底被人把握之前,人们所必须要求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柱。中国民间祭祀仪式的程序是从结构出发,进入反结构状态,再回到结构,其结果是从象征上强化了社会的结构,强化了中国民间祭祀传统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