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地校园多位于山地或者丘陵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校园内部空间的布局形式和工程建设用地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校园空间发展受到制约,但是也因此产生独特的校园空间格局、山地景观.本文主要从校园建筑、景观和山地环境之间的关系,校园形态、环境营造、视觉景观和山地文化等方面阐述山地校园对山地环境的介入.  相似文献   

2.
贵州苗族山地民居的建筑选址与族群历史记忆、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村落格局是苗族社会文化空间的景观性呈现;在大众旅游时代,应注意对苗族文化空间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视觉文化,与环境文化同属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是校园文化中可被感知的实物部分,具体包括校园内的建筑物、雕塑、园林绿化、水景等,以及由这些景观所共同营造的氛围。高校校园视觉环境建设,其最高价值在于满足环境基本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价值,它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视觉文化建设中,应遵循历史、特色、和谐、审美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的今天,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的的建设和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校园环境景观作为校园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力,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一直是一个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校园景观设计如何才能满足师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需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着手,对大学校园环境中不同性质的校园空间环境进行分析与总结,试图探寻出一条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理想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宏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77-178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的今天,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的的建设和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校园环境景观作为校园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力,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一直是一个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校园景观设计如何才能满足师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需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着手,对大学校园环境中不同性质的校园空间环境进行分析与总结,试图探寻出一条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理想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6.
混合农耕现已取代刀耕火种成为西南山地民族的主要农耕模式,通过对怒江峡谷中农耕模式的研究发现,以粮养畜、以粪肥田的混合农耕模式与当地的山地环境非常适应;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维持着当地农业的生态平衡,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当地村民的自给自足;秋那桶村的混合农耕为山地民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刘稚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的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的广大山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一般统称之为山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山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游耕游居、种植罂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政治上与所...  相似文献   

8.
基于当前高校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在全面践行教改要求以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需要给予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充分重视,以通过良好校园环境的打造来丰富大学校园的功能,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展现出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校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地来实现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而打造出独属于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大学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山地民族微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主体。研究和探讨山地民族的家庭经营与家庭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山地民族的家庭经营已从自给型转变为自给为主型居主导地位,但家庭经济运行仍是非社会化———内循环式的,市场导向作用有限。推进山地民族家庭经济的市场化,基础是解决温饱问题,关键是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山地民族的封闭型文化是山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潜在阻力。不考虑这种文化特点所采取的纯经济手段是消极的。加快山地民族的发展既要重视对其传统文化的选择,更要重视新文化的移植,但最重要的又在于培养能使新文化成活的土壤,否则只能产生消极的文化变异。山地民族发展的本质就是实现其文化的更新。一、“热风”过后的反思人们还应当记得,八十年代的中国曾在学术领域刮起过一阵文化热风,人们称之为“文  相似文献   

11.
1967年,白鸟芳郎教授开始对泰国西北部山地民族进行初步调查。1969年至1974年间,以白鸟芳郎为团长的日本上智大学泰国西北部历史、文化调查团,又对该地山地民族进行了三次调查,这是日本在东南亚民族研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这一调查在白鸟芳郎教授的指导下,以位于泰国西北部的山地地带、经营刀耕火种的多种民族为对象,主要是以瑤族和苗族为重点进行了调查。对于他们所居住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村落、耕地、交通、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物质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礼节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拍摄了数万  相似文献   

12.
何理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78-179
基于当前高校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在全面践行教改要求以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需要给予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充分重视,以通过良好校园环境的打造来丰富大学校园的功能,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展现出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校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地来实现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而打造出独属于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大学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城步苗族自治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农业人口人平山地15.4庙,是人平耕地0.92亩的17倍。由此可见,城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出路在山、希望在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把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山地开发上来,提出“一亩耕地保吃饭,十五亩山地奔小康”的战斗口号。特别是1994年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音乐等苗族口承文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山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这些生态思想是苗族人在山地生存环境中的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校园”和“出校园”,为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清晰认知和深刻体验,并以鲜活的形式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重要生产形式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依据学校条件和当地环境,考量并运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促进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共生,提高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互助互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不仅是学校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苍铭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46-149
本文简述了20世纪末期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及高寒山区的生态变迁历史、原因和生态移民的过程,探讨了各类移民模式的利弊得失,认为生态移民是解决南方喀斯特山地和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有效方法,农业型的近距离迁移,潜在着新的生态危机。生态移民需要走城市化的道路,应考虑从西部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移民,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7.
<正> 民族地区山地开发的路子究竟如何走?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80多个农村开发大户在山地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题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前段湘西自治州大规模山地开发浪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不太引人注目,但却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开发大户。他们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雕塑、环境、人三者建立起一种新的综合公众艺术大环境。其中,雕塑是人们视觉的焦点,常常起到点题的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称其为一个以雕塑为主体的环境艺术。景观雕塑更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变化。从内容上讲它不同于以往强调主题性与纪念性的环境雕塑,而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环境空间的诸因素,进行合理的构想和设计,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邓河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189-190
雕塑、环境、人三者建立起一种新的综合公众艺术大环境.其中,雕塑是人们视觉的焦点,常常起到点题的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称其为一个以雕塑为主体的环境艺术.景观雕塑它更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变化.从内容上讲它不同于以往强调主题性与纪念性的环境雕塑,而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环境空间的诸因素,进行合理的构想和设计,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南宁市居民消费行为受生活环境、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年龄、性别和性格)和需求刺激也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偏好。消费者作为“概率人”,其行为空间模型,受到认知和学习经验的影响,这对南宁市商业网点布局和调整商业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