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各地的"民族风情园"景区蓬勃发展,游客可于此有限的"观光场域"内感受无限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民俗旅游也备受关注,但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旅游所展现的历史与文化其实是当代的重新建构.本文运用文化变迁、民族边界等理论,讨论发展旅游业与提高民族认同、建构民族边界、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人类不同群体生物性、文化性与建构性的三位统一体。生物性是指由血缘、地缘相结合的生物属性;文化性是指由生计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组成的文化因子及其价值观的文化属性;建构性是在当代族群生存境遇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人类不同群体重新反思"民族"并由此建构民族身份的建构性。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加速而带来的民族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不断弱化、建构性强化时,民族这种共同体就已经走在衰落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罗康隆  何治民 《民族学刊》2019,10(5):14-23, 99-100
民族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步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建构一种文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系统,文化的建构是以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为底本,以并存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参照,文化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偏离与回归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在世代延续过程中逐步认知、积累其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民族以文化为分野,不同民族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有差异,这就形成了民族生境的差异性,而民族生境的差异性也同样会建构出不同民族文化事实体系的差异性来。  相似文献   

4.
王旭辉  柴玲  包智明 《民族研究》2012,(4):17-25,107,108
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扩展专业民族社会工作,二是强化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适应性;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学科的整体路径,应在借鉴西方民族社会工作方法及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既有民族工作方法和制度框架而建立。基于上述,本文提出推进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学科及实务发展的一种整体路径,即"边界跨越"和"文化敏感",并对"边界跨越"与"文化敏感"的实践策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为西瓯、骆越族群的后裔,壮侗语族群历史记忆渊源久远,壮侗语族各民族作为单一民族地位的确立,并非只是现代政治建构的产物,而是对被遮蔽的潜隐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针对西方"族群建构理论"对中国民族识别的"他者"解读,我们有必要强化基于"我者"叙事的族群记忆,同时,更需面向未来,整合瓯骆族裔的文化力量,建构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系统和人文世界,维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延续.  相似文献   

6.
吕钊进 《民族学刊》2021,12(9):17-27, 115
“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之间的逻辑张力被认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主要挑战。多元化和社会团结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民族国家建构的普遍过程。作为对国族认同危机的回应,文化-政治二元论在很长时间内主导了西方民族认同研究,构建了一套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在该话语体系中,民族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定地理范围内具有政治意涵的共同体,而族群是由血缘和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界定的人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重合,具有内部的同质性和稳定性;族群却被认为可能给民族认同的稳定性带来挑战。发端于“文化转向”的边界建构范式和以行动者为中心的认同情境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代性话语。在边界建构范式中,民族和族群认同同属一个分析范畴,本质上都是自我和他者间边界塑造的社会过程,是通过意义赋予实现的。身份认同建构既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到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限制。认同情境论的主张是,身份认同的构建受到不同情境的制约。边界建构范式和认同情境论有助于我们跳出现代性话语框架下的政治/民族-文化/族群的二元论,对我们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特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电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批评学、文化美学、政治民族学和影视人类学这四种学科方法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取向;少数民族电影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文化性格、文化视点、文化冲突、社会功能以及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上;界定核心概念和建构理论框架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的当务之急;把握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本质,系统理性地建构其学科理论体系,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甘青两省民族走廊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处于不同族群文化边界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了信仰共建。这种"族际性"民间信仰的研究为我们分析跨族群社会整合、宗教共生等问题提供了资源。民间信仰"族际研究模式"强调在以往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族群间互化互动的分析视角,注重其所处的族群边缘时空局域与文化涵化场域,注重分析民间信仰在族群边界建构与跨越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族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既有文化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基于此可将民族划分为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于是,学术界由民族属性衍生了关于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纠结的话题。伴随西方"族群"概念的引入,我国部分学者将文化民族等同于族群和将政治民族等同于民族,并主张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其实质上就是通过民族的"去政治化"或"文化化"而人为地实现政治民族转向文化民族。本文认为,在中国,提倡民族的"政治化",未必会强化民族认同而削弱国家认同,对国家的稳定、统一与发展形成挑战;同样,主张民族的"文化化",也未必能够淡化民族色彩,模糊民族意识,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显然,只有客观地看待民族属性,科学界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才能促进民族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青海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场域的空间表达与社会秩序的当代建构为主题,探析了新时期青海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的互动性、民族文化在区域利益层面的博弈性等多重社会文化样态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并存共生、良性互动与包容共享,是建构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族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是其民族文化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认为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与前提。马克思以辩证的眼光对全球化的现实作出批判,以积极的姿态审视民族文化从传统的恒定中游离出来的现实命运,认为全球化运动在深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类公共的认知方式,即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民族题材电影中创作者在运用影像对故事元素进行呈现,在画面构图中进行镜头内的场面调度的时候,将少数民族具象的表层文化作为影素进行展现和建构,其建构方式主要有四种:景别构成"距离"空间结构;角度建构"垂直"空间结构;视点营造"潜在"空间结构;镜头运动形成"动态"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私营企业主的行为是"嵌入"在民族地区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之中的.呈现出私营企业主向政府部门嵌入--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化;与政府官员向市场领域的嵌入--政府行为的经济化、企业化,建构一定的关系网络有助于私营企业主愿望与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建构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国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互动问题.首先阐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功能及目标.着重分析民族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及其辩证关系.论述促进民族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学的深层内涵,应该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所凝结的民族审美心理外显,其区别于汉民族文学的核心文化价值建构,在于道德意志与社会价值观的彰显,民族风物习俗的展现以及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洋节"越来越热,民族传统节日则逐渐被淡化,通过梳理民族传统节日的变化,以关注仪式在节日传播中的重要性;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的变迁,而与文化相关的节日变化则明显滞后,滞后的直接表现即仪式的逐渐淡化和完全消失;只有重新梳理我们的传统文化或者建构新的节日仪式,才能完成节日传播中的文化重构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民族研究中有两个突出的"热点",一是有关族裔文化多样性的关注,这种多样性已经成为满载各种荣誉的褒义词,赢得全社会几乎是毫无争议的赞誉;二是"民族国家"和"国族"等同一性的建构的呼声正越来越强烈而广泛,有些政策导向似乎也朝着这一方向推进。民族治理,即在一种政治架构内处理不同民族关系之事务,是这种多样性现实与同一性建构相互博弈的重要领域。鉴于当前的一些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