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公布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提供了机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支持型职业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社会工作职业给予合理的定位,以导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政府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工作专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健康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作为助人专业,需要社会工作者身体力行,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一特质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专业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深层次的认同感和牢固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本科生专业教学,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教育作为一年级课程设置中"专业导入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相互呼应的三个教学科目中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将需要大量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针对当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应该借鉴域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培养适合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专业人才;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明确岗位设置,推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现状,提出对这一队伍进行专业化建设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人才使用三位为一体的专业化建设制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立足我国社会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发展现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教育和实务2个层面,对我国社会工作论述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专业本质模糊及论述情境缺失的双重盲区,导致参与各方难以达成共识。对此,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要加强对专业本质的认知理解,提高对应用处境的洞察意识;在论述传播时,要基于受众熟悉的经验和习惯的语言,采用交流探讨的方式,结合特定的实践场景,积极建构"特定时空处境下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6.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对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工作由于没有形成西方社会的制度信任,社会工作者与当事人建立专业关系并非易事。参照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提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理论模式,分别对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以及混合性关系中社会工作者如何建立专业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是助人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有最为深层次的接触,是一种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者,社会工作者最有意义的资源是社会工作者自己。结合教学实践,文章探讨在专业教育中强调学生自我成长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途径,具体阐释《自我探索与专业成长》课程的教 学实施模式,并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家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而专业社会工作者承担专家责任是规范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什么是社会工作者的专家责任、社会工作者专家责任的构成要件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者专家责任的认定和实务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已成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有力举措,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人群——农民工也成为社会工作者开拓服务的重要服务人群。如何在体制框架内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取得最佳的效果,如何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展过程中确定自身的专业位置和发展方向,是任何开展农民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都需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但是,目前社会工作者所运用的传统的、静态直接服务——个案、小组和社区,却无法在制度内的服务中给出满意的答案。文章跟进某市的一家民营企业农民工社会工作的开拓过程,探索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具体的实务场景中转变传统的静态直接服务方式,从动态视角出发,把社会工作视为建基于服务人群社会支持之上并且带动社会支持关系改善的专业服务。这样的动态关系服务借助的是一种崭新的、以挖掘和运用农民工服务人群的社会支持为核心的项目技术,以保证最充分运用服务群体的资源,并取得最佳效果;同时,社会工作者也由此确定自身的专业位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乡镇社工站的全面建设,开启了我国社会工作规模化实践的新形态,极大推进了社会工作向县域和乡村发展。数万名乡镇社会工作者“先上岗再培养”,其职业发展与专业效能备受关注。对湖南省乡镇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抽样调查显示,与既往社会工作人才相比,乡镇社会工作者在数量规模、来源渠道、分布场域、职业认同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和城乡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职业分层视角看,乡镇社会工作者在乡村场域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较丰富的政治参与机会,同时存在经济收入较低、专业技能不足的突出问题。促进乡镇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需要基于其职业特征和工作任务,从家庭生活、机构环境、经济收入、社会声望、政治参与、职业技能等维度提供支持,探索全覆盖模式下适合县域和乡村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技术主要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技术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文章从社会技术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了分析,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技术。同时还结合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失业保险的实践探讨了社会技术和自然技术的交互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职业与人文素质有着历史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辅导员职业发展是职业主体关于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品位、职业实绩和职业社会价值的综合性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应以人文的眼光客观、辩证地看待职业化、行政化、专门化、事业化等不同的辅导员职业发展形式,并选择适合辅导员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路子。倡导辅导员职业行为的人文渗透,是实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问题,每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予以认真的思考。就“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说,社会工作与公民社会、社会工作与整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改革以来,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由此逐渐构筑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模糊,社会责任感不断弱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应该明确自身的择业方向,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这一概念存在许多不合理性,但是,由于对农民工的制度设定、话语建构与社会合意这三者都存在显著的自我复制能力,同时,这三者之间相互不断强化和加深,从而形成了对农民工概念的漩涡效应。漩涡效应导致这一概念的活力不断增强,并强化了农民工群体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尴尬社会身份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要提高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赋予他们普通公民的身份,就必须变革相关制度设置,消解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合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得以建立,证照化趋势开始形成,但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反思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G省社会工作认证制度改革的调查,指出专业社会工作所形成的专业主义的话语霸权,使得很多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基层工作者难以获得相应资格,他们的工作迅速被边缘化。通过分析“专业主义”话语霸权的来源,本文亦指出今后证照化的发展,应该设置社会工作员,发展多样化的认证制度,并给以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一直在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以授权为特征的职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经营,行业自律与管理,注册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上海社会工作在性质定位、需求定位、非政府参与和制度框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向新世纪,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全面拓展,走近百姓,广泛参与,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8.
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其职业决策,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就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呈更明显趋势,研究二者的发展及其相关性,促进职业决策效能感与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支持因素的正相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决策能力,进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一定的经验材料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农民工群体因何处于一种矛盾而又特殊的地位?城市居民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究竟从何而来?农民工群体如何在劣势地位中选择社会认同策略?该文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