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广元市豫剧团的编导李现远,新近创作了《陈世美喊冤》一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四川工人报》报导过后,许多报章竞相转载摘登。据称,李现远曾在湖北均州——陈世美、秦香莲的家乡工作数年。他通过历史考证、查阅史料,研析出土文物,发现了传统剧《铡美察》中所写的那个陈世美,其实生在明末,清顺治八年辛卯科考取进士,曾任知县。任期为官清廉,功绩卓著,被提升为陕西主考官,为朝廷选拔了一  相似文献   

2.
包拯是家喻户晓的清官。中国的平民百姓,可以不知道历代帝王将相,可以对文豪骚客一无所闻,但对包拯却异常熟悉。人们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包公”。公者,敬称也。①一个历史人物,能够名传后世,已为难得;包拯非但名传后世,而且备受敬仰推崇,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  相似文献   

3.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笑比黃河清”。当年那些封建統治阶級的御用文人,着墨塑造包拯这位“鉄面无私”的“清官”形象,不能不說是费尽心机的! 我們今天和包拯所处的时代虽然相距已是九百多年,可是,包拯由一位“清官”形象而变为神化了的人物,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影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人披着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极力美化  相似文献   

4.
张远灵 《中州学刊》2003,(4):134-136
本文主要论述了包拯的边防理念 ,以及为此采取的一些举措 ,通过叙述包拯的边防理念 ,说明包拯不仅仅是一位清官 ,而且是一个通晓军事的政治家 ,其提出的兵民一体的主张以及以斗争代妥协的防御方略 ,对北宋的稳定和国防安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近,安徽省历史学学会在討論“清官”的問题中,就包拯这个历史人物举行了座谈。会上同志們各抒已见,在各个问题上,从不同角度,初步揭开蒙在色拯脸上的“清官”面纱,还他以统治人民羣众的本来面目。现在,将座谈紀要刊登在下面。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包公,人们就会马上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在戏曲舞台上,不但关于包公的剧目很多,而且还专门为他设计了独特的舞台形象:蟒袍、玉带、纱帽、朝靴,同时勾着日月阴阳脸的“包黑头”。因此,包公成为一个为广大人民所熟悉的人物。这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中的艺术形象,脱胎于历史人物包拯,而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包拯清廉正直、无所阿私的品格。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取进士,做了知县,以后又做过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皇帝的顾  相似文献   

7.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官至枢密付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开封,葬于合肥东郊十五里的大兴集。 包拯去世,离今已有九百一十七年了,但他却被人们作为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清官”,世世代代所尊崇。他那执法不阿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他那铁面无私的形象一直活跃于舞台之上。这些故事是否纯属虚构?这个人物是否完全靠塑造出来的?从安徽省有关部门清理  相似文献   

8.
杨健斌 《人文杂志》2001,(5):149-151
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清官情结",实质上是封建臣民文化中政治依附心理的反映,它的存在有碍于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摒弃.消除以"清官意识"为代表的政治依附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清官文化在宋朝的兴起有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宋朝革除五代弊政,建立廉洁的政府,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而宋朝的法律对私有权的保护和重典治盗贼,也唤起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和对清官的祈求,一些官员也确实以儒家的思想来塑造自己的清官品格.官员队伍中的清廉和腐败从正反两方面刺激民众对清官的盼望,而民间文艺则是清官文化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化心理为视角,论述了丁玲的意识构成、人格构建、审美选择及其对创伤的影响。文章认为: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诸种文化心理,构成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藏族作家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显示了藏族的独特文化,对民俗文化和民族心理研究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发现,藏族人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的言说方式隐含着独特的"感悟一理喻"思维模式,传达出他们对理性的崇尚和对体验认识的重视,隐含着古老而纯朴的审美心理品质;神灵信仰和灵魂信仰观念在藏族人的言行中具有伦理约束效应;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传统的民间文化构成了藏人重要的智慧资源;小说中以人物语言方式出现的歌谣用诗意的方式显示了浪漫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2.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社会科学》2005,(12):105-11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3.
“在封建统治阶级中,确曾有过这样一种人,他们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执法不阿,铁面无私”。自宋元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称颂的“清官”和“青天”包拯,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虽然他的某些形象是被夸大了的,甚至达到完全神化的程度,但是,他还是应该肯定的。凭什么能够这样地认识?也就是怎样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他加以剖析和评价,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极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清官。在他一生的政治实践活动中,惩贪倡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综观一部《包拯集》,有关惩治贪赃的奏议是比较多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同仁。一、依法治贪、止绝内降包拯生活的仁宗时代,官场贪风日炽,“黩货暴政,十有六七”①。对于这种“赃污发,无日无之”的严重情况,有关官吏不仅不依法处理,反而置若罔闻,“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从而形成了“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②的局面。包拯对此极为不满,同时又十分焦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失于宽而弊于姑息”的吏治…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凡是为人民做过一点好事的清官,大抵都有一些微服私访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在黎民中广泛流传,有些则编进公案戏里,为后世所称道。海瑞、包拯用各种办法惩办了不少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十五贯》中的况钟,也是用这个办法平反了冤狱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在什狠当道的时代,善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人物传说中渗透着民众的文化心理 ,包括对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的认知 ,探讨历史人物传说中的文化心理 ,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民众的文化心理倾向 ,懂得民众的爱憎 ,掌握民众文化心理对事物、对历史的认识规律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曹禺代表性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瑰丽的人物风景.从他们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先天血脉联系的角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将其归结为: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封建传统文化的异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同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多余人"、封建传统文化的反叛者--梦幻者等五大人物形象系列,这是曹禺对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及其性别表述,敞开了文本在多重话语缠绕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从民族和性别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一方面,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另一方面,作者在修改版中借助于对人物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置换传达出一定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小说以朴素的女性关怀再现了处于历史边缘的蒙古族女性的生命境遇;作者对特殊身份女性形象的艺术处理,显示了民族性别深层审美心理的外化。  相似文献   

19.
曾燕波 《云梦学刊》2006,27(1):149-151
从对英国小说家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中两个主要女性代表人物的分析可知其对女性人物的描绘、情节的刻画以及结局的安排都充分体现了萨克雷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陈州粜米》中,包拯形象的成功,主要方法之一是作者把包拯放在当时特定的客观社会中,让他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土壤,面对现实社会客观复杂的环境,真实细致地描写包拯内心的复杂矛盾及其变化过程,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使我们能透过那张黑脸,看到他的心脏跳动,从而增加了包拯形象的生动性与真实性。 一般的包公戏,包拯几乎都是从第三,四折、由左右随从簇拥而上,读上场诗。上场诗的内容一为宣扬自己声势威严,诸人生死由己。二是宣扬自己能激浊扬清,正法清伦。三是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