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文章通过时宁渡鄞州庄家溪村的亲属称谓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把村民分成了几个年龄阶段,从夫妻称谓、父母称谓、长辈亲属称谓及平辈亲属称谓入手.分析了浙东农村亲属称谓的演变特点及发生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语夫系亲属面称和背称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面称属于从夫称谓类型,而背称既有表示姻亲关系的从已称谓,又有拟血缘的从儿称谓.研究这些称谓,尤其是陕西关中西府亲属称谓的存古性质,有利于汉语夫系亲属称谓的解读.从关中西府等地以男性亲属称谓称呼女性的现象来看,夫系亲属称谓中的从夫称谓、从儿称谓都是古代男权以至于父权文化的遗留.  相似文献   

3.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会引导出亲属称谓的泛化。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汉语称谓中,最能凸显情感原则的恐怕就是亲属称谓的泛化了。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用法与亲属称谓词的常态用法相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乡"是古代乡村政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级组织,在文献记载和研究著述中往往"乡里"并称.早在西周文献和金文中"乡"字就出现了,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乡及与乡有关的人物事项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乡的性质、治理范围、作用功能等也发生着大小盈缩的变化.这些变化较为明显地表现在称谓的变化之中,本文拟在现有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乡"为中心,以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关"乡"的名称、称谓为重点,对乡的缘起和演变作-个初步的疏理.  相似文献   

5.
邵宜 《学术研究》2007,(4):155-158
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中重要的一支,随着婚姻双方年龄的多样化,原来的称谓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变异。本文考察广州老夫少妻婚姻类型中双方称谓对方父母的情况。文中借助社会学的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特殊婚姻类型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特点及其规律,展示特殊婚姻类型中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变通与机智。  相似文献   

6.
在娃底傈僳族的亲属称谓中,对核心家庭以内的称谓有所区分,核心家庭以外则以一个称谓来指代一个类别的亲属。这一亲属称谓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基模,使人们并不会去细致地区分亲属群体的类别和性质,从而让娃底傈僳族丰富多样的人群结合在认知基础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亲属称谓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延边地区朝鲜语亲属称谓,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男性话者使用的68个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对宗亲的面称与背称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的亲属称谓与其他朝鲜语方言相比,称谓系统相对简单,可分为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等七级,固有词占绝对优势;在构词方面,复合式合成词较多;辈分、性别通过不同的中心词和语素加以区别,一般语素位于中心词之前,具有对待最为疏远的姻亲亲属更为尊敬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价值取向无论是在家庭观念、权利倾向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汉英称谓语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不仅使得两种语言中的称谓体系特征各异,还使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指称对象从有德识的长者到普通人,呈现通用、泛化的趋势;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以及亲疏程度等相呼应,"先生"这一称谓使用的原则从"等差"演变为"情感"."先生"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称谓自身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称谓之外的社会和交际的人中间去寻找.其使用形式的多样性为称谓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个方面廓清乾县方言亲属称谓概貌,并指出以下特点:一是亲属称谓词以阳平调的单音节词为主;二是亲属称谓词以重叠或前加名字来区分亲疏关系;三是父权社会的烙印中,强调他称,以示尊敬;四是突出辈份,注重排行.  相似文献   

11.
在人际互动中,由于视角的转换亲属称谓会出现错位表达的语言使用情况.文章在描述亲属称谓视角转换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指称错位表达的动因和机制.亲属称谓的视角转换是会话人主观化操作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发生亲属称谓认知框架的调整,与此同时,言语场景的构建为亲属称谓视角转换的实现提供了背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众多亲属称谓中,甥舅、姪姑两组称谓,颇能反映这些称谓所产生的社会形态及社会根源。为了说明甥舅、姪姑关系,首先有必要说明古代社会的婚姻关系。"母系氏族公社实行族外婚,一个氏族可以同其他许多氏族通婚,或在两个氏族同级的男女(即  相似文献   

13.
"姪"与"侄"作亲属称谓时是正字和俗字关系。"姪"从孙吴时期已有从表姑侄关系扩大到表叔侄关系的趋势,而非魏晋时期;"姪"和"侄"在魏晋后期同时互用是从"姪"表叔侄关系开始的,并且二者互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而"侄"代替"姪"成为表侄辈关系的专门用词,应在唐代之后。  相似文献   

14.
从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个方面廓清乾县方言亲属称谓概貌,并指出以下特点:一是亲属称谓词以阳平调的单音节词为主:二是亲属称谓词以重叠或前加名字来区分亲疏关系;三是父权社会的烙印中,强调他称,以示尊敬;四是突出辈份,注重排行。  相似文献   

15.
戴云 《北方论丛》2003,(4):109-113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化现象。从称谓词的社会化内涵入手,以发展的眼光,对当前网络语言行为中的崭新称谓形式进行思考,剖析其社会成因及化特点,是网络语言发展及规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了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之间的隐显关系,并从一些有代表意义的亲属称谓词“侄、私、媵、妾、姒、娣、从母、姨、舅、姑、甥”的分析中总结出了人类婚姻制度进化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称谓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一般可以分成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和指代称谓四种。中西方文化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称谓体系。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英语言在称谓语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中文亲属称谓语的翻译.阐述形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具体展示中英两种语言在称谓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河东"地域称谓演变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东地域称谓承载了重大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称谓经历了长时段的演变。商代是河东称谓的萌生期,指河济之间,与后来的河东曰兖州意义相同。后世常用的晋西南意义的河东称谓产生于秦人,而居于晋西南的晋、魏之人却称此地为河内或西河。历史以秦人为主体统一六国,晋西南之河东称谓因此上升到国家行政层面,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层面仍在使用最初的河东含义。王莽曾经废除行政层面的河东称谓,但两汉时期大体上继承了河东称谓的这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中的词汇材料为参考,从变调别义、轻声别义、元音变化别义、辅音变化别义以及词根变化别义几个方面对"同形异指"现象在亲属称谓中的表现加以分类考察,并探讨其本质.认为同一方言内部可以通过亲属称谓词语音单位的局部变化来区别易混淆的亲属称谓.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9,(4):41-47
黎语凤岭话属哈方言罗活土语抱怀小支,其亲属称谓与黎语保定话同中有异。根据目前掌握的语料和文献,凤岭亲属称谓数量多于保定话。凤岭黎语亲属称谓词,尽管有一些是借自当地闽方言,但黎语固有词仍占主导地位。凤岭亲属称谓可上溯至太祖的6代祖辈。构词上,不同的亲属称谓词,声韵母相近的韵律特点,使得复杂的亲属称谓既具韵律之美,又便于记诵;部分单音节词根据民族语习惯组合成并列复合词,用作相关的更大范围的亲属称谓,从而增加了亲属称谓词的数量,也扩大或虚化了一些亲属称谓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