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兰霞  闵琳琳  吴小康  李峥 《管理评论》2008,20(4):39-44,57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企业忠诚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不协调是造成员工忠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首先提炼出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然后基于研究假设构建了实证研究模型:接着通过对样本企业知识型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各个忠诚度影响因素对于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作用规律。本文发现.知识型员工对各项忠诚度影响因素的实际感受及其忠诚度随着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工作性质等干扰变量的变化规律。最后,对模型及假设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2.
顾客忠诚的心理契约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罗海成 《管理评论》2006,18(1):57-62
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心理契约。本文针对营销情境,对心理契约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心理契约(交易心理契约、关系心理契约)与服务忠诚(行为忠诚、态度忠诚)的内在美系,并应用基于最小二乘法(PLS)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了研究框架。实证结果验证了测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顾客忠诚心理契约机制的理论假设得到了实证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赵健宇 《管理科学》2015,28(3):63-76
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的影响决定组织知识创造的绩效.基于组织激励理论、心理学理论和行为学理论,以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作为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和知识心理所有权的前因变量,探讨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心理所有权和知识创造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知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选取上海大众汽车一厂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附加知识产权激励、知识心理所有权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具有正向作用,知识心理所有权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产生正向影响,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和附加知识产权激励对知识心理所有权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心理所有权在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附加知识产权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理清了知识产权契约激励、知识心理所有权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间的三者关系机理,打开了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影响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关系的黑箱,为知识产权契约激励的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慧 《管理科学文摘》2012,(22):157-157
新经济时代,雇佣关系发生剧烈变化,违背心理契约的事件屡见不鲜,心理契约的研究开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文章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其结构的争论谈起,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心理契约的关系营销机制:服务业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借鉴组织行为学研究成果,本文对心理契约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关系营销研究框架基础上,加入心理契约这一变量,就心理契约与顾客信任、顾客承诺、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两个服务行业的实证数据分析,基于心理契约的关系营销机制得到了验证。研究结果为营销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银行业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营销情境下顾客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建立了服务企业与顾客的心理契约模型,探索了服务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心理契约各结构维度的组成,实证结果对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服务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制定具有理论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标准契约理论在设计报酬契约时忽略了公平心理因素这一问题,本研究以行为契约理论为工具.设计了引入公平心理之后的最优报酬契约,并进一步分析了公平心理对激励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公平心理较弱时,最优报酬契约是团队相对主义契约,其中公平心理会导致公平租金和公平风险补偿两种激励效率损失;公平心理较弱时,最优报酬契约是团队平均主义契约,其中公平心理只会导致公平风险补偿一种激励效率损失.这些研究结论对企业设计报酬契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比如企业应该对公平心理强弱不同的员工设计和提供不同结构形式的报酬契约.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系统及其塑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心理契约为基础,给出了企业文化的定 义,较系统地研究了企业文化理论;构建了企业文化系统模型,从塑造的角度解析了其维度构 成;并应用绩效报酬激励机制,提出建设企业强文化的方法. 最后,运用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顾客在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顾客参与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当前文献希望从顾客层面探讨在参与活动中顾客心理机制对价值创造结果的影响.本文将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概念引入到顾客价值理论中,试图建立一个整合性的框架,探讨顾客参与情境下心理契约对顾客价值创造的影响.本研究以美发行业为背景,通过问卷法共回收有效问誊414份,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顾客的交易心理契约对功能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象征价值和成本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体验价值没有显著影响;此外,顾客的关系心理契约对功能价值、体验价值、象征价值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成本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为推行顾客创造性参与企业的实践经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顾客参与价值创造的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如何留住并充分发挥人才潜能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现有研究表明,企业与员工之间构建良好心理契约能有效控制人才流失、争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员工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契约的现有理论,以山东省为例,对中小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实证研究,为中小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45,自引:3,他引:1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加洲  凌文辁  方俐洛   《管理科学》2001,4(2):74-78
拟对近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兴起的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问题研究 ,进行综述性的介绍 .内容有心理契约研究兴起的原因 ,心理契约的概念发展 ,心理契约的内容和心理契约对组织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组织公正和心理契约违背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了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正领域的多元变量,对512位组织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了管理者对组织公正性的不同感受对组织心理契约违背与管理者EVNL行为关系的影响.发现,组织心理契约违背与组织程序公正、人际公正对管理者呼吁行为存在交互作用,组织心理契约违背与组织人际公正对管理者组织忠诚存在交互作用,而组织公正对组织心理契约违背与管理者消极行为(退出行为和忽略行为)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1,自引:2,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5个方面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心理契约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最后文章认为目前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在管理者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研究、契约化过程的系统研究、与契约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心理契约的履行对雇员的积极效果的机制研究、中国组织心理契约的本土化研究方面还存在空白或不足.  相似文献   

14.
员工心理契约的研究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就寿险行业的寿险代理人这一特殊人群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寿险代理人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寿险代理人心理契约结构中,组织责任有交易责任、保障责任、发展责任3个因子,员工责任主要有技能与协作、关心与参与、服从与忠诚3个因子,且代理人与管理者之间在各个分量表中均存在着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5.
营销渠道中的不公平对渠道关系极具破坏性。长期以来,文献多限于间接分析公平对渠道关系的影响,缺乏直接从不公平角度展开研究。对此,本文重点探讨渠道关系中的感知不公平。本文在显性契约、关系契约的基础上,引入了心理契约维度,重构了渠道关系及分析框架;指明心理契约与感知不公平存在相关性,前者可对后者进行衡量;界定并刻画了不公平容忍区域,讨论了不公平类型、角色定位对不公平容忍区域范围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新视角,有助于打开"渠道成员行为发生"的"黑箱",对营销渠道不公平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for managers to understand what motivates younger versus older workers to continue work within their company. We believe that this two-wave study among 90 Dutch employees is the first to examine: (1) the cross-lagg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breach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hich includes transactional and relational obligations) and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 and (2)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age-related variable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regulatory focus. Regulatory focus concerns the orientation (either promotion-focused or prevention-focused) by which an individual pursues their goal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we expected and found that relational contract breach predicts lower work motivation. Furthermore, based on lifespan developmental and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we assumed that this relationship would be stronger when workers experienced an open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a promotion focus rather than a prevention foc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deed had a strengthening, and prevention focus a reducing moderating effe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work motivation. However, no significant effects for promotion focus were foun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ge-related processes such a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regulatory focus are important variables to include in futur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基于控制和心理契约理论,本论文研究IT外包项目中客户与供应商双方心理契约匹配情境对于控制模式的影响.本文是一个包括五个IT外包项目的多案例研究,对象是国内一家著名通信设备制造商,它在其中两个项目中以供应商的角色出现,在另外三个项目中则作为客户方.根据本文第一作者参与这些项目的亲身经历和多次追踪访谈以及其它相关资料,本研究识别出项目双方心理契约关系的四种匹配模式--相互交易、客户弱势、供应商弱势和相互忠诚,及其各自对应的关系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相互交易情境中,客户对供应商执行更多的结果控制;相反,相互忠诚的情境涉及更多的非正式控制.此外,在客户与供应商心理契约不匹配的情况下,客户倾向对供应商施加更多的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employees are redressing the balance in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when they perceive their employer has not fulfilled its obligations to the extent that it coul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leads to reduction of commitment and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Factors which can lead to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re leadership behaviour, career options, meaningfulness of work,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pre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especially by specif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