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山鬼》考     
关于《山鬼》 ,旧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是“山之精怪说” ,二是“鬼、神同意说” ,三是“托鬼言情说”。文章用大量事实指出了旧说之误 ,提出了“山鬼”系“山”之误的观点 ,并提出了山鬼为男性的主张 ,认为《山鬼》篇乃是通过女巫对山神相爱、相思、相怨的表演 ,而达到娱神的目的 ,以求得神灵之护佑。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楚辞研究者多以为《九歌》第八篇《河伯》篇是祭祀黄河的神或单纯祭祀河神的诗歌,第九篇《山鬼》篇是祭祀山鬼或单纯祭祀山神的诗歌,由此可推论:《河伯》篇和《山鬼》篇没有直接的关系,歌唱的主体是祭祀山河神的祭主,等等。本文认为:《河伯》篇是河伯(死后世界连接九重天的九河的男神)的独白诗;《山鬼》篇是山鬼(住在昆仑山死者的魄)的独白诗;《河伯》篇的"美人"是死者的"魂"的忌语,与《山鬼》篇的"山鬼"(死者之魄)本来是成双成对的关系;《河伯》篇和《山鬼》篇中作为诗歌背景的舞台是九河(死后世界直通九重天的河)和昆仑山(死后世界中想象的山)之间,这两个世界本来在一条直线上。文章运用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对以上理论上的假说给予了科学的实证。  相似文献   

3.
《山鬼》在《九歌》中是比较特异的一篇。自来注家,对于它的辞志二端,歧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楚辞》,我有些不成熟的看法,兹提出来就教于方家。在《山鬼》中,屈原运用空灵幻设的诗笔,叙述了山鬼追求爱情,从满怀希望到非常怨忿的过程;刻划出姿容美丽,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情态缠绵悱恻的少女山鬼形象。结合屈原的身世和他的其它作品抒写政治情怀的特点,不难看出,《山鬼》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际变化。在我所寓目的十余种有关《楚辞》的研究著作中,清初林云铭《楚辞灯》是较早试  相似文献   

4.
关于《九歌·山鬼》“山鬼”的原型,自汉代以来即有“山神”说、“山精”说、“巫山神女”说、“人鬼”说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省法都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山鬼”的原型应该是以屈原为原型而塑造的那些被放逐的忠魂们,其中处处闪烁着屈原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说《山鬼》     
本文在《楚辞》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整理爬梳各家观点,对《山鬼》作出新的阐释,其主旨是就文本释文本,而不是传统的以民俗释文本。此外还就《山鬼》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发表了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山鬼》原型的考证,认为《山鬼》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是因为它在创作中生动地描绘了人类若干先天的原始的典型经验,唤醒了人类沉淀着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了激动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从外貌服饰到内心独白,从形体动作到心理活动,对屈原《九歌·山鬼》中“山鬼”的艺术形象作了具体而深人的分析,从而认为它既取材于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又有所突破,是《九歌》中塑造得最美的一个艺术形象。文中还将《山鬼》与《离骚》的语言及意境作了比较分析,提出二者的情感素质相同,均切实地反映了屈原浓烈的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8.
巫山神女的文学形象历来多认为出自于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然考察历代归属,发现这一形象是在《山海经》中的帝女"女尸"与《九歌·山鬼》中的"山鬼"两大原型基础之上塑造而成的,到宋玉时才得以定型。同时,这一形象经过长期的演变,不仅以精魂为草的幻化开启了后世的"蘨草神话",还影响了后世的望夫石传说。  相似文献   

9.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凷”,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10.
库柏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刻画了一些友善的印第安人,改变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印第安人都是野蛮人的思维定式。但是,受西方殖民者的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和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所影响,作者在刻画不同人物命运时仍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从白人立场出发书写美国西进历史,以未开化的、注定在白人文明进程中走向灭绝的高贵野人和卑劣野人为模式,构建起一整套殖民主义话语,对印第安人存在着文化偏见和种族优越感,为白人发动的大屠杀和侵略行为做了巧妙的辩护。  相似文献   

11.
1.“野人之谜” 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2.
野人之谜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玛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种荷 《百姓生活》2011,(8):60-61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野人”目击事件就引起了我国科学界的关注。从1974年到1981年,科学家们先后3次对湖北神农架进行大规模科考,获取了奇异毛发、脚印、粪便和睡窝等材料,但都没找到能证明“野人”存在的直接证据。为此,科学界对“野人”是否存在的意见分歧加大。  相似文献   

15.
《湘夫人》写一位人间男子寻觅、恋慕湘夫人 (女神 ) ,《湘君》写湘夫人寻觅、恋慕湘君 (男神 ) ,《山鬼》写一位人间女子寻觅、恋慕山鬼 (男性鬼神 ) ,此三篇是古代爱情诗的佳绝之作。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2010,(2):51-53
西藏“野人”之谜是“世界四大谜”之一,历来被各界人士所关注。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发现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人民身遭劫难的严酷现实,使得不少诗人创作了许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吴嘉纪的诗歌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1 吴嘉纪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的诗真实而全面地描绘了自己的生活情景,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人民的生活状况。吴嘉纪家境贫寒,汪懋麟《陋轩诗序》中说他:“家最贫,丰年常乏食。”殆非虚语,这从吴嘉纪的诗中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证实。嘉纪又号“野人”,自名其居曰“陋轩”。陈鼎《留溪外传》中说:“陋轩者,草屋一楹,环堵不蔽,与冷风凉月为邻,荒草寒烟为伍,故人尽呼嘉纪曰‘野人’,而野人因自号焉。”吴嘉纪对自己的陋轩有多处描写,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先进篇》开篇一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历来学者们对《论语》解说最为歧见纷出的一章。本文分析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解说,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文章接着从分析“野人”含义入手,并从史实论证了孔子对“野人”的态度,从而指出孔子在此说的是关于礼乐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层次问题,由此提出了“潜礼乐”的概念,并探讨了孔子为何要更推崇“君子”礼乐所源自的“野人”的“潜礼乐”  相似文献   

19.
清初学者周亮工评论当时诗坛曾说:“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此说到乾、嘉时,被常州诗人洪亮吉推而广之,他在《北江诗话》中具体地指出:“顾宁人诗有金石气,吴野人诗有姜桂气;同时名辈虽多,皆未能臻此境也.”在《更生斋诗·论诗截句》里,他更进一步加以称颂:“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宁人是顾炎武的字,野人是吴嘉纪的号,他俩都是生活于“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动荡年代中的杰出诗人,现存的《亭林诗》和《陋轩诗》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高行健的《野人》无论从创作动机、剧作主题还是舞台演剧来说,都堪称是一部经典的生态戏剧。《野人》通过对一个林区的自然、社会与精神生态失衡的灾难图景的呈现,表达了剧作家对人类蹂躏自然和破坏生态的强烈愤慨,写出了人对自然的愚昧认识,以及人对自身的戕害,也充满对人与自然和谐长存的美好理想。从生态批评视野重读《野人》,发掘其丰富的生态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