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叙事文本内故事的空间问题不能被孤立对待,必须与时间联系起来才能认识,情节是构成时空体的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静态与动态关系和实际文本的运作,可在文本中发现三个不同的空间建构等级:地形层、时空层、文本层,我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对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然而,为了建立空间分析的基础单位,还有必要考虑一种"水平"视点,区分不同领域单位间的差别.根据文本中空间描述的不同功能,有三种可能的空间领域:全空间、空间复合体、空间单位,由此可以确定具体叙事文本中空间的核心方面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的海洋型长篇小说文体美学是一种空间诗学。这首先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小说时空体的空间化建构,即通过时间维度的空间化与"去时间"的空间化两种叙事策略,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宽度。其次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海洋型生态叙事和生态共同体的建构,通过高密度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多元形象组合的"块茎"文本结构,展示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密度。而为了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深度,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异托邦与乌托邦双重叙事空间的建构,以此展示现代人在另类空间中的存在性焦虑与理想性超越。  相似文献   

3.
叙事结构具有超越文字的意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体现了该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叙事小说中不可多得的叙事佳作。该部小说采用叙述分层的方式建构文本,富有技巧地展现了整个故事。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该小说遵循季节的循环,同时又调整时间的速度和顺序,带有现代小说的非线形发展的特征。另外,小说中空间上“东部”与“西部”、“东卵”与“西卵”、“纽约”与“灰堆”的对立构成超越地理意义的隐喻,揭示和深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4.
张学军 《文史哲》2003,(3):75-80
先锋写作中的叙事方式是在叙述角色上 ,通过叙述者的不断变换 ,或叙述者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自由往来 ,改变了故事的组合方式 ;并打破了故事时间线性发展的模式 ,创造出故事呈现的共时性空间 ,重视故事时间的重复和循环 ,由此造成了一个自足的圆形结构 ;而多重文本的结构方式 ,在多重文本的互动互补中则产生了新的意义 ,也带有“元小说”的特性。先锋作家对叙事方式的重视 ,具有文学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主题-并置叙事有四个特征:(1)主题是此类叙事作品的灵魂或联系纽带;(2)在文本的形式或结构上,往往是多个故事或多条情节线索的并置;(3)构成文本的故事或情节线索之间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4)构成文本的各条情节线索或各个"子叙事"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互换后的文本与原文本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由于"主题"(topic)概念是由"场所"(topos)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场所"是一种"空间",因此,主题-并置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6.
苏童在其小说中营构了大量意象,其中的色彩意象与隐喻意象最为出色。面对文本中高度密集化的意象,苏童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梳理策略。文章重点对苏童文本的叙事个性进行定位,认为苏童创造了一种意象化的叙事模式,并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对苏童小说文本意象化的叙事品格进行了定位和描述。  相似文献   

7.
《小镇畸人》是安德森空间叙事的代表作,其在物理空间、文本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建构上别具一格,展现出巧妙的写作技巧和精湛的文学功底.文章据此展开研究,从《小镇畸人》的定位与创作背景、温斯堡小镇的选择深意等方面分析了物理空间的选择;从巧妙安排文本结构、间接凸显"畸人"共性方面研讨了立体化的文本空间;从重复塑造空间概念、节奏淡化时间概念两方面进行了心理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9):115-122
叙述时间是贯穿小说创造悬疑与冲突的重要元素,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对应性,叙事过程长短与发生时间的长度不协调性以及故事或某间段时间的重复性纳入探讨范畴,旨在证实这些非线性多元化的叙事更替隐性地烘托内容叙述,增加了文本的张力,多维地展现了作品主旨。美国当代南方作家鲍比·安·梅森运用时间策略充实《在乡下》的逃离主题,即灵活的倒叙方式使得历史与当下、南方与北方激烈的碰撞,张弛的叙事节奏彰显了人物的内心所向,而层层递进的重复则串联了主人公山姆觉醒的全过程。反转跃动的叙事时间策略向读者展现了表层故事之下的暗潮涌动,这使得中心表达更有指向性和层次感,作品也更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后疫情时代,影像媒介在故事建构和文本叙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叙事也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观念。以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为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叙事实践,聚焦疫情故事的讲述如何建构意义、传递情感和社会认同。生命叙事实践作为一种"表现性话语",通过个体叙事积极地进行自我主体意识的表达和意义建构,在意义相通的共情场域中唤醒和联结情感记忆,并在情感创伤的"外化"过程中获得心理疗愈。同时,该实践在共情传播过程中以情感话语和"去他者化"话语分别构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运用David Herman的话语心理模型阐释小说叙事文本,为"讲故事"话语实践寻找理论支点.文章以约瑟夫·康拉德的<青春>为文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该模型如何提供一个认知维度来帮助读者完成文本意义的解读,即阐述了人物定位过程与人物身份的建构,以及它与叙事视角的联系;大脑意识的身体化过程揭示了语言是如何表征叙事进程;大脑的意识散播性将个体之间抽象的思维情景化、社会化,从而展示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感话语的出现为丰富故事的主题甚至为文学类型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所谓"特质"对于考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理解人物冲突有着建设性的作用.这种互动的认知过程对于叙事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解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小城之春》、《早春二月》、《爬满青藤的木屋》、《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四部1940、1960、1980、1990年代著名的电影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叙事原型———"外来者故事",来探究现代中国时间、空间与性别之间的复杂关联。"外来者"都是男性,而传统空间中的生存被表述为一种女性化的生存,包括女人、孩子抑或被去势的男性。在这样故事中的女性空间位置的变与不变,象征着传统接纳了现代抑或现代战胜了传统。但一旦外来者的身份转变为女性,这个叙事原型就会出现危机,现代性的时间逻辑就难以为继。不难看出,在这个叙事原型中,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这样一些二元对立的进化论时间范畴不仅被深刻嵌入中国与西方、外与内、都市与乡村等等空间范畴的建构中,还被嵌入另一对空间性范畴——男性与女性(性别身份也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12.
南方“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及其形象的系统建构长期被忽略.梳理这一形象的发展变化,可以窥见现代女性叙事仍然存在自我意识的局限,以及现代性命题下人性的异化;而作为其中叙事的空间和背景,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国际化规划及诉求则影响且限制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构建.因此,当下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应在出离完全由资本催生的城市文化中,去寻求现代城市经济网络的有限视角与传统地域延伸无限想象的结合,才能建构起中国南方城市的文化身份和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3.
汪振城 《中州学刊》2014,(3):166-171
演员的日常身体一旦被电影化之后,转化为银幕空间中人物的影像身体,它就具有了生命。演员的影像身体必然首先栖居于影片文本的银幕空间之中,银幕空间是电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幕空间之外,还有一个非银幕空间,它包括观影者的影院空间和基于银幕空间中影片文本的其他媒体空间。非银幕空间和银幕空间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电影空间。在银幕空间中,影像身体的建构是电影创作的基石,它不仅是影片人物塑造的基础,也是建构影片故事、推动叙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影院空间中,正是影像身体引发了观影者的"体感触动",进而诱发电影经验乃至电影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张世君新著《〈红楼梦〉的空间叙事》的基本观点。它提出实体的场景空间、虚化的香气空间和虚拟的梦幻空间分别是文本叙事的三个空间层面。本书在理论上的创新意义在于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的空间叙事构架 ,不仅填补了红学研究对空间叙事艺术整体研究的空白 ,还开拓了中西叙事理论都尚未涉及的空间叙事领域。在实践上的意义在于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 ,建立起论文的观点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9):127-133
当代红色叙事之所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审美范式,不仅在于其意识形态和叙事结构的趋同,更与作品的时间修辞有关。隐藏在文本内部的时间形式决定了作品的叙事构造与美学属性:"类诗史叙事"通过"谋划",给予历史化了的时间以属性和意义;"类传奇叙事"通过填补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超时间空白",为故事创造出了传奇时空体;"类成长叙事"将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统一,构成人物成长的内在的进步论逻辑。  相似文献   

16.
杜芳 《学术探索》2014,(7):98-101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擅长将叙事策略中的故事空间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本文分析了他运用的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方式: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以上三种叙事方式不仅仅被视为叙事策略,亦表现出卡波特对美国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具有丰富的内蕴。这不失为卡波特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影视广告是最长于、也最多表现叙事的独特广告形式,而时间问题又是叙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影视广告叙事时间与其他文本叙事时间存在的三点差异,分别从时序、时长和时频三个层面论述影视广告叙事时间的多维形态,归纳了影视广告的三大特征:以时间来建构空间;以空间来拓展时间;综合运用画面、词语、声音等多媒介因素的和谐共振来赢取时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蛇"与"飞翔"这两个意象切入文本,主要探讨了苏童这部长篇小说思想指向--对当下小人物奋斗历程的穿越和审视,并且指出文本在当下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两个在性爱叙事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典型文本。其故事、情景、行动元及语境方面的趋同与相异比较,使我们看到了叙事文学中浅表叙事层面后的深层叙事,尤其见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对知识分子本质的思考这一过去从未被论者关注的话题。研究这一叙事指向特点不仅对文本分析亦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探寻产生了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语词或话语构成的文本与图像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故事画,探讨了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图像对文本的模仿或再现问题.文章认为,语词与图像都是叙事的工具或手段,但在和语词的长期共存与竞争中,图像总是处于被贬抑的地位,所以,在中西文化史上,文本都占了叙事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叙事传统中的绝对主流.按照法国学者塔尔德的"模仿律","优势媒介"容易成为"范本"而被模仿,所以,艺术史上就出现了叙事性图像模仿叙事文本的倾向.文章还运用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对故事画中图像与文本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