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昌供食文书中的突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阿斯塔那三○七、三二九、五一七号墓等三座曲氏高昌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九件供食文书,其中六件内容与突厥有关.在供食客使中,出现了阿博珂寒(阿波可汗)、贪(氵旱)珂寒(贪汗可汗)、恕罗坷寒(处罗可汗)、南厢坷寒(可汗)、北厢珂寒(可汗)等突厥可汗派遣的使团.此外,还记载了“外生儿”(外甥)以及突厥可汗的铁师、金师等名称.这批文书的刊布,对于研究突厥史、高昌与突厥的关系,都不无裨益.本文试就文书中与突厥有关的问题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2.
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林梅村1956年,蒙古考古学家道吉苏伦发现的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突厥考古发现之一。它是目前所知突厥人最早的文字材料,记录了1400多年前称雄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政治、宗教、语言和文化的真实风貌。1...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讲,突厥国家可以分作第一可汗国(557—630年)及复兴后的第二可汗国(682—744年)。有关第一可汗国时代突厥农耕方面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根本没有。但是正如匈奴的情况那样,当时有为数众多的汉人因被俘或逃亡进入突厥地区。那么我们是否能从这些汉人发现一些从事农耕活动的蛛丝马迹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些汉人的情况进行一些考察。第一可汗国初期,由于有四位可汗同时并立,因此突厥内部肯定不会稳定,然而到了隋末唐初混乱时期的始毕、处罗、颉利三代,可汗的地位提高了,增加了尊严,开始出现了统一的国家体制。于是在第一可汗国时期,尤其是在隋末,有不少汉人进入突厥地区。[史料1]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隋书》卷八四《突  相似文献   

4.
(一)鄂尔浑河流域时期回纥游牧封建汗国的建立及其组成 七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末,东、西突厥的政权虽表面上覆亡,但首领分散,势力仍在,特别是东突厥覆亡(630年)后六十年,其后人默啜可汗(695—716年在位)又恢复政权,建牙于鄂尔浑河流域,称为后突厥。回纥人民于是再次遭到后突厥统治者的压迫。716年(唐开元四年),回纥首领伏帝匐(吐迷度的第四代孙,715—719年在位)得到唐朝的帮助,奋起杀掉后突厥的默啜可汗,这是回纥人民首次反抗后突厥统治者的胜利。然而默啜可汗虽被推翻,但其侄默棘连可汗(又名苾伽可汗,716—734年)继位后,又立即兴复仇之师。于是回纥的一部分人民向南投奔于唐,唐朝把他们安置在靠近山西边境的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北,这是回纥人民第二次受后突厥统治者的压迫,并且迁  相似文献   

5.
谈到唐古特是什么民族这个问题,我主张仔细研究一下某些能得到的和它同时代者、目睹者、注解者和专门学者提出的论据。我的目的不是支持任何一种说法,只有说明这个隐晦问题中的更隐晦的部分,并可能从大量的臆说中取出较可信的说法。唐古特(Tangut)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公元735年鄂尔浑河畔的古突厥如尼文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4行。毗伽可汗(716—734)说,在他17岁那年,怎样和唐古特战斗,击溃他们,俘获他们的妻、儿、马匹和财产。  相似文献   

6.
6世纪中叶,突厥人从阿尔泰山地区迁徙到中亚平原,建立了从中国西北部到咸海东部地域广袤的第一突厥汗国。他们的宗教保留了对天、地、祖先崇拜的痕迹。突厥汗国与中亚平原许多王国的命运一样,很快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布民可汗被认为是突厥汗国的奠基人,也是东突厥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的兄弟室点密(Istami)统治着西突厥。  相似文献   

7.
《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出土于长安昭陵,为李思摩妻子延陁氏的墓志.延陁氏乃薛延陀部族酋长之胄,后嫁于突厥可汗所出阿史那思摩.630年,延陁氏随思摩降唐,被安置在夏州一带,在故定襄城、长安等处亦有居所.作为突厥可汗的夫人,延陁氏亲历了隋末至唐初漠北地区的风云变幻,见证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兴衰更替,这些内容在《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中多有反映,可与《李思摩墓志》相表里.该墓志为深入研究薛延陀部族的历史和贞观时期的北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突厥史研究中,西突厥初期历史一直是一个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课题。由于史料记载或语焉不详,或暖昧不清,或相互抵牾,给西突厥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仅在西突厥汗国创始可汗问题上,就有室点密、达头、射匮、阿波、泥利等多种说法。 我们认为,西突厥初期历史长期争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有关西突厥的记载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研究,基本概念一直没有弄清。《隋书·西突厥传》专指阿波系突厥,但《通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的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根据查干敖包铭文的发现地点及其印记,可推断该铭文应属于后突厥汗国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旁系家族,纪年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极有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结合汉籍史料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可推断后突厥汗国的“黑沙南庭”即为达茂旗一带的草原.而查干敖包铭文,则印证笔者有关“黑沙南庭”的这一推论不误.  相似文献   

10.
突厥之君主观〔日]护雅夫著朱悦梅,白牛译本文旨在通过阐明鄂尔浑碑铭,如们调特勤碑》(]豌)、《毗伽可汗碑》(毗)和(欲谷碑》(嘲)中的"qUi"一词的含义来研究突厥汗国的君主观念。突厥人心目中的"美德"一、突厥民族以何为美德,答案可见以下诸文献:文献...  相似文献   

11.
西藏英文翻译采用汉语拼音Xizang取代Tibet,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西藏作为地名的真实含义,符合国家地名翻译的规范标准,获得国际上中国的文化话语权,抵制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提出“大藏区”分裂祖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12.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5.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6.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主张已经有时日,成果和效果似乎总不尽如人意.何故?笔者认为:1,“本土”的知识谱系没有完整梳理,近代以降,在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甚至自我毁损;2,步西式人类学之后尘而未对其进行自主性的质疑;3,以“文化自觉”主人翁心态、姿态进行创新实验和实践的成果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略备分析,不当之处,祈请指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
"温故而知新",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认识,把"温故"作为过程意义去理解,"知新"作为盘升飞跃的意义去认识;"温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任何新知和创新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由研究已知的基础上,去探讨未知所得来的.是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