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永三 《殷都学刊》2010,31(2):79-84
坊刻本是指朝鲜后期在民间私设出版社所刊行的各种读物而言。坊刻本为了减少板刻费用,使用了在其它任何资料中都不能看到的大量的民间俗字。因此其俗字之研究,不仅对于弄清朝鲜后期民间所用的俗字体系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窥见这些朝鲜俗字之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俗字是目前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俗字研究有赖于相关语料的发掘和利用.学术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俗字研究语料载体,具有不同于其他语料的特点和利用价值.对于这类语料可以从鉴别、考释和利用等三个方面研究,通过鉴别发掘其研究价值,通过考释辨正其得失,在鉴别和考释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今日之实践,从而推动俗字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1.敦煌变文新辑潘重规教授对照原抄本校订了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发现很多导致文义歧解的抄误俗字。将于最近出版的《敦煌变文新书》对此做了校正。 2.第二卷敦煌俗字谱潘重规教授直接指导下的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专著《敦煌俗字谱》已于1978年编辑完成。题名为《敦煌俗字谱续编》的第二卷编辑规划正在进行中。 3.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索引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虽给学者带来很多困难,但至今还只有《敦煌俗字谱》一本著作,涉及到这一特殊课题。《俗字谱》的作者现在正从事中文俗字索引的编辑规划。《敦煌俗字谱》的编排是按部首从正字查俗字,而索引则按笔划从俗字检正字。《敦煌俗字  相似文献   

4.
黄侃先生曾在《通俗编》书眉施评语二百多条,学界尚未注意到。评语中蕴含了词源研究、词汇训诂研究、文字研究、音韵与方言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这些评语在明清俗语辞书研究、理解黄侃先生语言文字研究上的成绩以及在研究汉语词源、训诂、俗字、语音等各种语言文字现象方面均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探讨俄罗斯的谚语和俗语与原国语、译国语文化的关系 ,包括反映国家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族传统、道德、习俗等。旨在加深对谚语、俗语样式的总体理解  相似文献   

6.
俗字的创造群体和使用群体是普通大众。造字者生长在民间,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必然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借助于造字者,民间文化对楷书俗字构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民众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及民间信仰推动了与之相关的俗字形体变化。同时,基于实用价值观,俗字的造字者对正字进行改造时使一部分俗字"易于辨认",一部分俗字"易于书写",促使俗字形体繁化或简化,分化出了新的俗字。总体来看,在俗字构形上出现了重视理据和忽视理据两种价值取向:其中的有理据字留下了民间文化的面影;部分无理据字随时间推移变为正字,则使楷书进一步记号化。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汉族人命名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一直以来反映命名者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对比了北京市1978年出生和2008年出生的汉族人名,发现三十年间的人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字名普及、常用字不同、叠音名减少、男女性格特征淡化、从四字成语或俗语中取名、虚词使用增多等方面,此外人们命名在保留传统习惯的同时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但是三十年前命名的问题现如今依旧存在,本文就此提出了命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期是汉语俗字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五代墓志中包含着大量的俗字,这些俗字成为墓志整理和阅读的严重障碍之一。本文运用俗文字学、校勘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五代墓志中俗字疏误的一些典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我们的研究,以期对汉语俗字研究、墓志文献等古籍的整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拒绝与怀念     
红色经典,指中国1928年至1976年间的高扬着理想主义旗帜的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具体说,包括1928年以后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到1976年间的反映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文学.一般说来,红色经典的红,就是指象征着热烈而乐观的英雄主义的血与象征着理想的红太阳.  相似文献   

10.
宋代笔记中保留了丰富的俗语词资料,但历来对此的研究多集中在词义考释等方面,对俗语词成词理据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本文选取宋代笔记中的俗语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内部因素、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以及流传过程中的错解错用等方面,对关涉到俗语词成词理据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有助于推进汉语语词的成词理据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龙虾三吃”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 ,但它透露出来的哲学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人们根本无法从餐桌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被宰杀了并被烹饪过的“龙虾”去理解、达到那个未出场的、活生生的、真实的龙虾。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旨在于追求永恒的“在场” ,试图通过理性形式 ,从感性存在中发现纯粹的统一本质。然而 ,后现代诸哲学家如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对这一病弊作出了怀疑和反思 ,以为“在场”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它总与“不在场”相联系、相统一 ,而力倡回到真实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19.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