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目的性行为这一概念,是与系统目的性相区别的。一般系统论把客体系统划分为自然系统,工程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大类。社会经济系统由于直接由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是具有目的性的。自然系统是指未曾受到人类活动干预的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历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光 《北方论丛》2006,(6):102-108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般哲学原理教科书都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其实,这一观点起源于宗教神学,是世俗化形式的基督教。这一明显带有目的论色彩的唯心主义观点,不仅受到来自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的批判,而且也曾受到马克思的尖锐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只能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特征,社会历史根本不存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和批判者,马克思哲学以自由为其基本主题。而施特劳斯从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立场出发,对现代的自由观念给予了激烈的批判,于是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场隐蔽的对话,其核心是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创造的产物,而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意识为中介在社会中实现自身自然本性的活动,这里的自然既是自然感性又是自然本性,人为自由以意识为中介并非任意,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施特劳斯则以不同于自然感性的自然对抗现代的人为自由。由于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施特劳斯对现代自由观念的批判并不适用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正> 社会运动是具有两重性历史过程.一方面,它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它只服从必然性的规律,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它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自在的运动.这个过程确定地显示了社会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必然性.可是,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物质的自然历史过程截然不同,它的客观性是建立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这种实践活动又是由包括目的要素在内的主观意志的驱使而产生的;主体是社会运动的载体,因此,另一方面,社会运动又是主体的运动过程,它具有主体性,并从而具有合目的性与合理性.社会规律正是通过人的合目的性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王德军 《江汉论坛》2007,42(4):55-59
人是具有自觉目的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人有三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活动目的: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和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不同的活动目的体现出不同的自我生成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本能活动产生自在之我,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产生自为之我,超功利性的审美活动产生自由之我.从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经过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到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体现出人向本质自我的生成过程,以"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为特征的自由审美状态是人的终极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德军 《兰州学刊》2007,18(7):13-16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高级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事物的一切属性.存在是人作为自然物质最具普遍性的在世方式,表现为自然界盲目的运动;生存是人作为有生命的生物(动物)在世方式,表现为人的本能的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生活是人作为人(劳动实践、社会关系、理性、意志、神性、文化等)的在世方式,表现为有意识的功利性目的活动和超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存在生存都是人在世的基础前提和手段,生活才是人在世的目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主体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热门”课题。哲学发展到今天,把视线主要投向主体,这是哲学的一个进步。生体的行为是合目的性的自觉选择活动。主体的行为选择,在主体哲学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研究主体,应当重视对主体的行为选择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生态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即自然(不排除神格化之天在内)与人的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道两家学说中有明显表现,儒家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遂通为理论骨架,主张天人和谐、平衡;道家以道法自然———人道契合———人道为一为思维路径,追求人性与自然本性的一致。此外,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还有其内在的因素,即: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文人的思维;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环境;中华民族原始的宗教心理和强烈的报恩情结等。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效率,在物理学中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在经济学领域中,则一般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或某种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率。通常人们对诸如公平与效率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都是在后一概念意义上进行的。然而,在社会哲学及社会发展理论问题的研究中,“效率”不应仅仅停留于物理及经济的范畴,它本身还蕴藏着更深层的哲学含义。 马克思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9页)。考察包括社会发展问题在内的任何对象,都不能脱离人类活动这一根本。我们知道,人的活动与其他动物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目的性和预知性。正是由于人的目的性和预知性活动本质,决定了人类作为活动的主体,必然要关心活动投入与活动产生、活动效用与活动效果的比率,并总是力求在已有活动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冷梅 《兰州学刊》2005,42(4):43-44
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等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变革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它们被幽闭在近代哲学解释的框架内,使得对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缺乏领会.因此,本文从"感性活动"为切入点,深入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社会与个人关系,从而达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历史的思索和科学分析,总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发展过程的结果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决定性,人的活动的选择性是规律性的体现并始终以客观规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突出了新时期发展的特点,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了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从哲学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14.
孙亮 《北方论丛》2008,4(2):109-113
对自然辩证法的消解自卢卡奇肇始已近一个世纪,这种论调在国内哲学界同样有着较大的"市场"。他们的观点是,恩格斯的自然证法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因而是无视人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从不赞成"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立的。对此,重返文本与勘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认定,在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基础上,恩格斯理解辩证法绝非"无人的视野",马克思一直支持与赞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恩格斯与马克思正是面对着不同任务,来共同研究一部"完整"的辩证法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即在唯物主义前提下,视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其基本的逻辑框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主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或者说,是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合理性)的统一、“天择”与“人择”的统一。一、实践论: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石马克思通过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扬弃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及其诞生宣言书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对它作进一步阐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宣告“对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  相似文献   

16.
周发财  李小平 《理论界》2007,(8):182-183
目的论是联系哲学本体论和自然法的桥梁,存在自然目的论、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和神学目的论等几种目的论形态,相应地,也存在几种不同形态的自然法。康德的目的论向合目的性的转变,揭示了所有的客观目的论本质上是主观目的论——理性目的论。  相似文献   

17.
实践应该由哪些要素构成,目前哲学界正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志主张要把自觉目的性从实践中排除出去,把实践概念“净化”为纯客观的物质东西。我认为要从实践中排除掉目的性是不可能的。目的应该是实践的第一个要素和前提。目的性概念及其作用在讨论目的是不是实践的要素之前,有必要把目的性概念弄明确。列宁对于目的性概念曾经作了科学规定,他说:“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列宁全集》第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审美自然观,将自然作为审美的基本对象与核心。康德通过将自然作为鉴赏对象,解决了存在于自然与自由之间的二律背反。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人只有从合目的性尤其是道德合目的性的角度看待自然,才能成为自然的终极目的;只有在同自然非功利的和谐关系中,人的自由才能得以感性显现。康德道德哲学的自由命题正是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分析揭示历史二重性原理,即历史过程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同时又是文化历史过程,从而揭示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一为了阐述这一问题,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历史哲学的历史。历史是人类自身实现和发展的过程,抑或是服从某种客观逻辑的过程?即历史是合主观目的的呢还是合客观规律的?这是人们对哲学的思考中长期探讨的问题。当古希腊哲人或断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通常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无法解决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对于作为"是"的真理问题也远远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和真理问题。"求是"的认识活动同时作为改造"实事"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在"求是"的实践历史活动中不断与"是"接近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真理也并非是脱离人和历史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的,而应该加入价值和历史问题去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