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东红  陈昱蓉  周平录 《管理世界》2021,(4):130-158,232
本文以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了平台以跨界网络治理驱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跨界平台网络是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载体,可以通过技术网络丰富、市场网络丰富和两个网络价值共创的继起性演进在驱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2)在跨界网络驱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不同时期,为解决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高以及网络参与者关系复杂等难题,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治理路径的选择促进颠覆性创新的不同过程与结果,在技术网络丰富期,平台可以通过内容治理与关系治理促进技术的内容颠覆与结构颠覆;在市场网络丰富期,可以通过价值治理与关系治理促进市场的价值颠覆与结构颠覆;在技术网络与市场网络协同的价值共创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包络(内容治理)、跨界网络效应激发(关系治理)、异质性利润焦点获取(价值治理)"的综合治理促进技术与市场的颠覆可持续性;(3)平台治理中的内容治理与价值治理是跨界网络治理的"硬实力",而关系治理是跨界网络治理的"软实力",软硬实力的组合共同促进颠覆性技术的技术突破与市场突破。本文丰富了网络治理理论、颠覆性创新理论和平台理论,并对尝试借助平台推进新兴前沿技术突破、尤其是跨界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实践行动具有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
跨界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乃至不同地区,传统的政府"各自为政‘的治理方式在跨区域水污染防治问题上已显现出困境,单一的行政主体在进行跨界水污染治理时也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寻求流域内政府间合作尤其是合作机制方面的探索来治理跨行政区域水污染已然取得成效且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在合作的具体制度安排上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明确了治理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路径。治理作为面向社会问题与公共事务的一个行动过程,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民在内的多个主体,通过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进行协调及持续互动。这一过程中,需要领导者通过跨界协作,依托资源整合,追寻共同目标,彰显公共价值,在不同部门多元主体间组成公私合作伙伴关  相似文献   

4.
棘手问题具有跨界性、非结构化和顽固性的特点,因此被称为社会治理的"烫手山芋"。现代化治理要求棘手问题能够有效得到解决,但现阶段依然存在着利益多元化与价值碎片化、理性与技术失效、被迫放弃与责任缺失等诸多问题。网络化治理与棘手问题具有很强的耦合性,能够有效破除棘手问题治理困境。应构建良性对话与协商机制,搭建网络化治理的基础性平台,促进公共价值的生成,并通过多元利益主体公共责任的履行将公共价值转变为社会现实,真正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礼治治理模式中的集体主义导向与主体多元倾向有助于单位向心力的形成及治理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有助于单位治理目标和功能的有效实现,但其天命说的哲学基础与封建宗法制的人情特性容易在员工治理和制度治理中出现妨碍共情能力产生、催生公权力侵害的现象。从现代治理语境看,发挥中国传统礼治的当代治理价值,要实现从天命说到民为本的本体论基础的现代转化,实现从礼义廉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论内容的现代转化,实现从以礼为本到礼法并举的方法论原则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6.
基层治理效能衰减主要表现为行政过程效能衰减、行政协调效能衰减、行政成本隐性膨胀。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看,我国职责同构的行政体制主要以政策复制和配额管理作为行政控制和执行策略,其在有效保证中央大政方针落实的同时,也对行政机制形成了负反馈,这是基层治理低效的主要原因。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应调整纵向各层级政府的职责结构,建立行政组织间的协调裁决机制,以增强基层政府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回应性为导向,将基层"一票否决"刚性要求纳入行政裁决的法治化框架,激励基层干部敢做事、做实事。  相似文献   

7.
治理现代化思维对化解部门不合作矛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部门不合作矛盾主要由因"利益"不合作、因"任务"不合作、因"恩怨"不合作、因"地位"不合作等诱发。领导者应以目标为导向、以战略为基础、以行动为保障、以价值为引领促进部门合作,推动单位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治理主体之间不同价值和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不同治理主体的价值目标不同,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导向不同,不同治理主体承担的责任义务不同。解决多治理主体之间的冲突,应通过理念的建构达成价值共识,通过资源的协调达成利益共识,通过信息的公开达成制度共识,通过行动的合作达成发展共识。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在互信互惠的伙伴关系上做到共享资源,共同实现公共价值。这一理论对突破传统治理模式造成的主体缺失困境、资源不平衡困境、信任困境和合作困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此,可借鉴网络化治理理论的合理内核,结合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重构社区治理主体,明确社区治理价值导向,构建协作治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理以实现社区善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单位治理能力提升,参与治理的主体愈发丰富和多元,而不同主体间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极易引发对立和冲突。单位治理主体多元化出现利益诉求表达差异化、决策参与主体多样化、决策协商周期延长化等实践特征。科学化解多治理主体间的价值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价值认同是达成治理愿景的思想基础,利益一致是调动主体参与的根本动力,利益整合是推进治理实施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对立,应善于运用大局视野评估各方利益诉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全面监控利益冲突,多措并举科学化解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1.
社区服务体系变迁的背后是服务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区服务往往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先于供给结构的变化。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是学理研究和经验探索的重中之重。D市S区的"帮万家"服务体系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配置服务网络的社区服务协同模式:根据居民需求,整合资源,延伸社区服务体系;引入被动服务和主动服务"双重供给"机制、"市场+公益"双轮驱动机制和"项目化"运作机制;再造社区服务流程,建立以社区服务内容为导向而不是以主体为导向的协同化模式。实现协同性治理,克服社区服务碎片化困境,前提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资源的整合,关键是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服务流程的再造。为此,社区服务要破除由政府直接供给或市场自由选择的传统模式,建构政府在场、居民满意、企业赢利、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一方面,政府要还权力。政府哪些权力应还给社会的参照标准包括权力影响客体、主体擅长领域、结果导向、核心职能等。权力影响客体是指与决策息息相关的主体,应该参与到决策中;主体擅长领域是指凡政府在公共领域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都要交给社会;结果导向是指以公共治理效果好坏作为判别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基层治理”: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整体性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片化是中国基层治理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权力体系碎片化、利益诉求碎片化、空间结构碎片化。浙江省绍兴市杨汛桥镇"4+X"模式、北京市平谷区"互联网+大桃"模式有效证明了数字化手段与整体性治理的耦合性。基层政府应借鉴和学习相关经验,疏通多向互动整合渠道,整合多元主体参与治理,重构弥合互补网络关系,树立服务导向治理观念,实现权力、利益与空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网络治理理论作为当前流行的管理理念,具有多元、多层的公共行动系统等众多理念优势。我国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方面也存在着缺乏问责制、绩效评估体系的缺失、监督主体不合理和公众没有回应通道四大问题。因此,将网络治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应用到政府绩效评估上,可以得到一系列启示:建立"顾客至上"和多元监督主体的绩效理念、加强分权和问责制、保证结果导向和建立民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利他行为理论和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环保导向、环保策略(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内304家食品企业在嵌入"两型社会"的利他环保观念和环保行为后,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利己环保导向和利他环保导向并不矛盾,可以并存,且对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嵌入利他性的环保导向后,企业利己环保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减弱;虽然企业环保行为仍然偏好产后污染治理("管末"策略),但利他环保导向却显著促进了企业基于环保的组织和战略创新("管前"策略)以及经营过程的环保策略("管中"策略)转变,并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6.
协同治理是地方政府突破"公共事务政府管理"局限,走出政策冲突困境的新思路,既是政策冲突治理的新探索,也是"公共事务公共治理"的现实选择和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的集体决策机制与政策利益协调机制等途径,多元协同治理政策冲突。  相似文献   

17.
在加强社会治理的情境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外部嵌入,既打破了治理技术瓶颈,也使得治理策略更为精准化。以效率原则为工具导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回应社会公众诉求、及时纠正制度偏差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作为新制度安排,"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也将面临"嵌入"阻力,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分治"下的技术性阻力、部门"分利秩序"下的价值性壁垒和碎片化管理下的协同性障碍。为此,"互联网+"社会治理应强化"以民为本"的技术治理理念,优化"供需匹配"的技术治理体系,构建"条块衔接"的合作治理格局,在保障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技术治理效率最大化,在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使社会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下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有助于整合治理资源、提升治理成效,但现阶段社会治理呈现出形式主义化、诱发新问题、治理主体创新能力不足等困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的双重行动逻辑以及逻辑偏差是产生社会治理困境的根本原因。社会治理本应遵循"中央政府充分赋权—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社会公众有效参与"的基本逻辑,实际却呈现出"中央政府留权大于赋权—地方政府偏差执行—社会公众无效参与"的逻辑,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困境。为此,中央政府要加大赋权力度,注重赋权与留权间的合理比例;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政策,保障公众参与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公众要正确表达诉求,提升自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要通过三者合力,破解社会治理困境,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高管身份跨界、战略依存与非公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身份跨界广度对非公企业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身份跨界深度的影响却是正向的;结构不确定在高管身份跨界与非公企业价值之间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高管身份跨界对非公企业研发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无实质性贡献,身份跨界的政治战略与研发战略依存的结果是战略的"堆砌效应";高管身份跨界会削弱广告战略与非公企业价值之间的作用关系,身份跨界的政治战略与广告战略依存会发生战略的"侵蚀效应";高管身份跨界有助于强化研发战略和广告战略共同对非公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身份跨界的政治战略、研发战略与广告战略三者依存会诱发战略的"协同效应",促进非公企业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20.
超大城市治理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敏捷治理所倡导的灵活适用、快速回应、多元参与、小步增量、多重目标平衡等理念适应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要求。以北京市"12345"政务热线为例,推动基层敏捷治理,即坚持快速响应结果导向,实现治理的灵敏性和目标性;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体现治理的广泛性和参与性;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治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强化对基层赋权增能,不断提升治理的适应性和迭代性。同时,应积极采用助推式政策工具,社区治理模式应更具创新性,对数字化风险应提前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