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聂茂早期的乡村散文与时尚或流行无关,更多的是以“故乡”作为书写的关键词和话语的基本立场。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乡土气息见证了书写的定力,水稻情结显示了孤独的魅力,漂泊之镜呈现了苦难的张力,内部风景彰显了智慧的引力。聂茂的自觉意识和对乡村原态的审美追求,使他的散文自成一格,在理性和灵性之光的充分照耀下,完全走出了古典浪漫主义式的自怜与自恋、忏悔与自矜的阴影,支撑他创作底蕴的是古老大地的文化血脉和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2.
厚土、至爱与苍凉之天──聂茂散文集《天地悠悠》序羊春秋聂茂将这些年来发表的散文结成集子出版,恳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理由有三:聂茂为人忠厚,淳朴如噗,善良似玉,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其奋斗拼搏之经历,令人动容,此其一;聂茂为文真诚,以情...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发现了“个人” ,从而使“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蜕变。“五四”运动解放了“散文的心” ,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为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它也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五四”时期“散文的心”也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聂茂先生的《民族寓言的张力》,站在全球化理论前沿,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本土文化的具体语境,借助于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解读。其既对各个文学思潮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码”,又对各个时期创作群体的特征进行“把脉”式的“阐释”,希望借此获得“历时”的“深度”,一种“共时”的“广度”,以及一种立体的“厚度”。聂茂先生通过这种精细解读,将一堆堆隐藏在材料之下的作品原义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了。在他看来,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群体的共同努力,不仅冲击了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自在预想”,而且修补、充实、拓展和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之本身,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有着“不可轻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主要特点入手,提出孙犁后期创作以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母题是其后期散文的主要特征。其后期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为“真”与“古”。“真”,即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古”,即古文师承、古朴简约、古香古色;并对这些艺术特色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 ,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 ,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7.
聊城文化中“孝”、“真”、“美”的元素,深深影响了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使他的散文具有了思亲爱国,表真情、说真话以及“惨淡经营”散文美的特点。从中我们既可看出地域文化与季羡林散文创作之勾联,也可了解其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农村孩子到大学教授,文学不仅改变了聂茂的命运,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作为一个全能型的作家,聂茂对各种文学门类的创作都进行尝试,虽然分散了一些精力,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场马拉松大赛,大赛的终点也许就是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9.
聂茂早期散文作品,主要以故乡作为聚焦对象,以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为线索,抒写自己对故乡和父老乡亲的怀念与挚爱,手法大都以记叙为主,也夹杂着少量的议论和抒情。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农民勤劳、善良、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的肯定,又有对农民愚昧、落后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既有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有对改变他们命运的真诚渴望;既有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父老乡亲的感激,又有对他们远离现代文明、封闭心灵的遗憾。作为乡村边缘人和都市漂泊者,聂茂散文的主体精神和价值认同仍旧是给予他智慧和生命的父老乡亲以及滋润他健康成长的乡村厚土。  相似文献   

10.
在少儿散文创作中,作家应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理解读者对象的复杂性,明确“幼儿”、“儿童”、“少年”三个层次读者的身心的差异性,以他们的审美接受能力和作家的主体创作能力为出发点,创作出针对这三个层次读者不同审美需要的少儿散文。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20世纪90年代散文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 90年代出现了一股“散文热”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为 :散文队伍发展壮大 ,散文流派异彩纷呈 ;散文更贴近生活 ,更关注人生 ,更强调表现主体意识 ;散文理论探讨、争鸣十分活跃。但也有不足之处 :散文创作存在“泡沫”现象、“缺钙”现象、散文理论存在薄弱现象。 2 1世纪散文发展趋势 :“散文热”将会持续 ,“网络散文”将迅猛发展 ,散文与高科技的结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散文拈花录     
一般期刊的“编后”,多为内容提要或某些事务性说明;而《散文》月刊各期“编后”,却别出机杼,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散文》“编后”慧眼独具,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每篇针对散文创作与欣赏中的一个问题,深入下去,生发开来:直可当作“散文创作论”或“散文艺术论”来读。且行文隽永,意蕴绵长,不少篇什本身即是一篇清丽的散文。现征得“编后”作者、《散文》月刊执行主编贾宝泉先生同意,精选七篇编发于后,以飨读者。总题及分题均为作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散文创作个性精神的式微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现代散文创作的核心是突出“个性主义”。由于一元政治机制的影响,当代散文创作没有很好地继承现代散文的创作传统,个性精神长期式微,新时期以来,才开始了艰难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三曹”是建安诗坛的主将,也是建安散文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散文创作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都具有一种“通脱”的特征,但由于他们的经历、性格、气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散文创作上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三曹”的个性特征入手,具体地论述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不同:曹操的冷峻峭拔,曹丕的平和儒雅,曹植的情浓气盛,并指出个性对形成他们散文风格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他们对建安散文发展的极积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桐城派散文家中,刘大櫆文论思想上承方苞,下开姚鼐,是清代散文理论定型的关键部分。刘大櫆乐于学习古人,博学约取,尤其推崇韩愈散文,汲取了韩文尚奇、尚变、文从字顺的散文主张,发展了韩文气盛言宜、古文文法、审美趣味的观点,最终提出的“神气、书卷、经济”的散文创作主张并致力于指导自己的散文创作。这一主张启发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的散文观,对后世散文创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两位散文家的创作思路、表达方式以及关注的社会热点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去探寻两位作家各具特色的散文创作轨迹 ;去梳理两位作家在散文创作上的艺术成就。张爱玲的散文 ,处处透露出一种美感、机智与博学 ;苏青的散文则给人一种“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和融于社会的感觉。两人散文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论散文的气韵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创作中,创作主体与描述客体的内质美交相辉映,就会使散文形成一种独特的气韵美。具体表现为描述客体充盈的生命活力、创作主体独有的气质张扬和散文特有的写气图貌的行文气势。而其中主体气质则是形成散文气韵美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文中着意对主体气质的表现形态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在散文创作中,主体气质是“个性”状态,是独立的,无可替代的;地呈“共性”状态,其深刻性、代表性、有鼓天下之动的功用;个人的整体风韵则呈趋同性状态。  相似文献   

18.
陕西作家李凤杰在小说、童话创作之余,还创作了一些儿童散文和报告文学,在儿童文学界影响很大。李凤杰的散文有两大特点:一是情真。二是质朴。“情真”可以说是对其散文内容的概括,而“质朴”二字可谓对其散文语言形式的概括。  相似文献   

19.
吴欢章先生从事散文研究,从最初的创作论开始,即显示出对散文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关注。而在后来的各种学术文章中,他更是自觉地探求散文艺术的特殊规律。通过对“散文”(“美文”)概念的清理和对“经典”散文命题的重新阐释,他一直为散文文体意识的确立做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